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pt(16份)
- 资源简介: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六讲概括分析课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一讲文言实词练习含解析 291217.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六讲概括分析课件 291424.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六讲概括分析练习含解析 291211.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七讲文言文翻译课件 291425.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七讲文言文翻译练习含解析 291212.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课件 291426.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 291213.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五讲古代文化知识课件 291427.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五讲古代文化知识练习含解析 291214.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二讲文言虚词课件 291428.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二讲文言虚词练习含解析 291215.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课件 291429.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练习含解析 291216.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一讲文言实词课件 291430.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二归纳串记120个文言实词教案 291218.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三必备5类古代文化知识教案 291219.doc
第六讲 概括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题目要求为“选是”或“选非”,但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判断。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 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命题
设误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
命题
设误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
设误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四 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
第七讲 文言文翻译
一、先做5年的高考翻译题,明悟考查点和采分点
(做题时先遮住右两栏,先自主试译,再与右面两栏比对,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
年份 原 句 译 文 考查点和采分点
2019年 卷Ⅰ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 他们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①“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每点各1分,共4分)
②译对语句大意,1分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 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①“数”,屡次,多次;“连”,接连;“或”,有的;“稍”,逐渐。(每点各1分,共4分)
②译对语句大意,1分
2019年 卷Ⅱ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5分)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①苟,如果;“强”和“利”为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强盛”“使……获利”;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循,遵守。(每点各1分,共4分)
②译对语句大意,1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5分)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①“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式,即“于民行”;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到;言,诉说。(每点各1分,共4分)
②译对语句大意,1分
……
知识清单三 必备5类古代文化知识
类别一 古代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