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ppt(课件+学案+练习打包19套)
- 资源简介: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19套新人教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1文言实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1理解实词含义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1理解实词含义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2文言虚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3文言句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4给文言材料断句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4给文言材料断句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4文言断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6概括赏析题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6概括赏析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6概括赏析题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7文言文阅读专题限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
关注五类实词
(一)一词多义
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
1.追溯词的源流
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
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方向、方法、道理”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一”的本义是表数量“一只”,“专一”“全”“一样”是它的引申义。
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于贬义词,比喻坏人的党羽;“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通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文字来替代。
2.寻找义项联系
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本义,各个义项之间有什么关联?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⑥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释义:
关联:
答案:释义:①边邑 ②以……为边邑 ③鄙陋、见识短浅
④粗俗,未开化 ⑤轻视、看不起 ⑥自称谦辞
……
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分清六类文言虚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虚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相比,虚词数量要少得多,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1)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多种解释,乃至分属几类词。
(2)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句子中会出现多次。
(3)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通常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4)在汉语的发展史上,虚词的变化比实词大。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普通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被另一种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意义变了。
因此,确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一)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余、予、我等。
②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等。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伊、厥等。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此、是、兹、斯等。译为“这”“这个”“这样”。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等。译为“那”“那个”“那样”。
③旁指代词: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④不定代词:或(有的人)、某(某人)、莫(没有人、没有谁)、无(没有哪一样东西)等。
3.疑问代词
①代人:谁、孰等。可译为“谁”等。
②代事物:何、胡、奚、曷等。可译为“什么”等。
③代处所:安、恶、焉、盍等。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等。
4.辅助性代词
……
文言文阅读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20分)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哉?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
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行夫道者,虽固有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