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训练题(5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0/7 10:28: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第六单元 Word版含解析(5份)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上图书馆 Word版含解析.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反对党八股(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拿来主义 Word版含解析.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师说 Word版含解析.docx

  反对党八股(节选)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这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存在于自然之中。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作为一种自为存在,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即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梁漱溟的“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的议题,同样也暗含着对人的两重性存在的肯定。“形为心役”,一方面肯定了“心”这种精神内驱力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形”与“心”、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赫舍尔直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面对现代人的沉溺于物欲,皮兰德洛的“我为什么不是我自己?”以反问句式和更强烈的指向,说明了精神生命、意义生命是人的生命的重要内容。诸多论述共同表明,能将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的,不是人的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而是人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其中,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独有的内容。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权威,是人独有的最高之境,也是人的本性的重要方面。它使人立于自然而又能超越自然,受制于肉体生命而又能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超越之物,一种“超自然的自然体”“超生命的生命体”。
  总之,人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意味、意义向往的物质存在和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存在。
  (选自李丽《文化困境及其超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中对此的表述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
  B.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人类不得不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C.人的两重生命存在同生共存,但就对人的意义而言,精神存在显得更重要。
  D.是否存在对意义的追问、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区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文章观点的具体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梁漱溟的话与马克思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但也认可人的两重性存在。
  C.赫舍尔和皮兰德洛的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
  D.文章第3自然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简明扼要地申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须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
  B.相较于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显得低级而缺乏意义。
  C.动物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D.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使人立于并超越自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    。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语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
  劝  学
  一、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修  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折(shé)阅:亏损出售。折,亏损。阅,卖。③崇:同“终”,最终。④厌:堵塞。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B.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C.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不修身,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纠正自己的错误当作笑话,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就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像跛鳖一样,贵在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
  师  说
  一、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孟涂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三代”,这里指元、明、清三个朝代。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相当于“在今天”。
  C.《周礼》,儒家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成书于战国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