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不懂差生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其实我们不懂差生<br>
“差生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位执教十几年的老师曾这样告诉我。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 <br>
“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抛弃了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差生”的行动中,开始赋予差生相当多的关爱和理解。<br>
可是,我们准确定义“差生”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差生的心理了吗?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 <br>
一、 读懂差生的含义<br>
对差生普遍的理解是,考试分数长期低于及格线,就是“绝对”的差生;品行差的学生是“相对”差生;两者都差那就是不可救药的“双料”差生了。但这样解释差生是否准确?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对“差生”的概念进行了现代性意义上的拓展。认为差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业不良)。两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差生有别于其他特殊教育的对象,诸如弱智生、道德品质差的学生等。<br>
二、 读懂差生的成因<br>
(一) 外在原因将差生推向更差的深渊<br>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而我们的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过去的我们告诉孩子,不需要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解世界不必伴随快乐。这曾经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正视他们存在的差距,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保持一份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享有能够终身学习的本领呢?形成差生的因素有很多,如“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等,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差生的总体因素。懂得差生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具体学生的差的成因,以求对症下药,尤其是要多在外界寻找问题的症结。我班有这样一样同学,她进入初三后成绩急速下滑,成了所谓的差生。我没有急于批评她。我知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