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20字。
把文明精神和谐地融入学生的生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的建构
戢运宏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传播人类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郧阳中学作为一所具有四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学校,将人类文明精神的薪火在鄂西北大地上代代相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英才。走进21世纪,我校确立了“传承文明,进而不已;明德博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体现了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和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的先进思想,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因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递文明薪火、培养一代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义不容辞。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他的教育对象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处于生成期的青年,更应该发挥语文学科凝聚人类优秀文化的优势,将文明精神和谐地融入学生的生命,着力培养一代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新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而这种建构必须建立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新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新课标》把学生的文明精神放在了教育的首位,方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和优势用优秀的文化进行熏陶。既然是熏陶,就不是强制性的、生硬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是在互动、合作的和谐氛围中自然而然的生成。《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教育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人文关怀和终身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基础学科的语文,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语文素养和由此滋生的文明精神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一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力培植学生一种精神,即人文精神;确立三种理念,即做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做创造型人才的理念,人格和谐发展的理念;铸炼五种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一,培植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文化的主体,以人为文明的载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的人,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以自己对生活和教材的理解与感悟,以自己饱满的生命体验与热情,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与魅力,去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摒弃假、恶、丑。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活生生的文学形象,充分体味人类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