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几个虚词用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370字。
齐桓晋文之事几个虚词用法
其
( 1 )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 , 连词)
( 2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
( 3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
( 4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 5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加强语气)
( 6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还是)
( 7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选择,还是)
( 8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定)
之
一、 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代齐桓晋文之事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
3 、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
4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
5 、王曰:舍之 ! :代牛
6 、以羊易之:代牛
7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做这件事的原因
8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
9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0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
11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代王道
12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
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14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
15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16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1 个)
1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 、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 3 个)
1 、夫子之谓也
2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 2 个)
1 、牛何之?
2 、然后驱而之善。
五、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
六、结构助词“的”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
以
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 ?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
1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