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新高考II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970字,答案扫描。
2021届咼二 二轮复习联考(一)新咼考卷II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如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 '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一振聋发職的论断,引发文艺工作者的诸多省思, 也擂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征鼓。
我感到,“文艺高峰”问题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特别是放在历史与 今天、文艺与社会、文艺发展与创作规律等研究视野里,都会与此话题发生联系。
沿着总书记关于“高原和高峰"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我在想,“高峰"绝非可以短时间内 堆垒而成,它是伟大的地球力量使然,是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的结果。“造山运动"形成 的山系往往以隆起的高原为巨大的底座,在漫漫高原的底座中心,一定会耸立着连绵不绝的 高峰。也因此,真正的高峰都不是孤峰,他有众多可以比肩的兄弟,从而形成团结壮丽、向 上升腾的景象。文艺发展史上的“高原"和“高峰”,也可以当此理解。
推动形成文艺“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 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个人之手、团队之手的一部部文艺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 定是对接、传递、参与、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艺才华,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 代力量的作品。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会选出其最佳的代言人,借腹生子, 作为自己在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文艺作品不朽的灵光,来自孕育她的“母亲",更来自那个 仿佛无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但可能更为关键的“父亲"。文艺家只有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 深入生活的一线,如同那些崛起的伟大山系,在板块撞击最猛烈、最短兵相接的锋面中“受 孕”,才可能诞生出具有传奇生命的巨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史,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
一是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巨大挑战或生死存亡的关键之际。社会的方方面面会激发出 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参与到全方位的应战当中。优秀的文艺家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而是 冲锋陷阵到最前沿,用自己的作品凝聚民族和人民的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
二是开放的盛世。文明互鉴、文化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极大地解放人们的心灵, 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带来骤然绽放的创新和变化。而盛世的优裕、 宽容和自信,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确立坚定的主体地位,在这时,消化和转化能力最强大, 生命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
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最为丰沛的时代。和停滞、封闭、沉闷、缓慢似乎 已经凝固的历史时间相比,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变化、整个社会的 日新月异,会带来一种历史速度、一种时代激情、一种强烈的希望。在这时,受到时代刺激 和激励的文学和艺术,经受更多的春光雨露,也会成长得更加繁荣茂盛和多姿多彩。
我不及枚举更多,只是感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的出现,可能具有滞后性,可能 在尘埃落定、大浪淘沙之后。同时,高原和高峰,往往人烟罕至,并不容易得见和识别,真正 触达需要耐心和韧性。文艺创作是历史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沉淀。他是风之子,扶摇直上,冲 在最前面;他也可能是殿后的那个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默默清扫巨大的历史留出的空场。
(摘编自《文艺高峰出现在大浪淘沙后》)
材料二
古往今来,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都是文艺创作高峰涌现的时期,以文艺名家和经典作 品为代表,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华。今天,时代精神就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 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创作出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 现新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回应,也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 求的方向。这几年,文艺界在创作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觉,涌现出一批新的力作,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中,还缺乏对“高峰意识"的认识和树立,文艺创作的主要问 题仍然是“浮躁"与“急就",因此要提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 要提倡文艺创作专注于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文艺 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艺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登广博 之峰而造文艺之极。要营造一种远离功利影响、鼓励沉潜钻研的社会氛围,使文艺创作者克 服焦躁,真正沉下心来,练功磨剑,创作出饱满而丰厚的“慢工细活",打造文艺精品,以“高 峰意识"朝向“高峰目标”。
(摘编自《文艺高峰如何铸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明确表达了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极度不满,引发深思。
B. 时代不同,精神不同,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是今日时代精神。
C. 充分反映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是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
D. 开放盛世的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及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共同促成了文艺作品高峰。
2. 根据材料一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多次提到“我感到“ “我在想“等,表明作者并不确定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严谨。
B. 高原、高峰作品一定感受和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同时也与个人、团队有关。
C. 文章多处比喻,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又有力论证了时代力量推动了文艺“高峰“形成。
D. 作者认为,只有我们有耐心和韧性,才有可能看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出现。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文艺创作高峰与时代关系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代力量推动形成文艺创作高峰 B.文艺创作高峰时期是时代鼎盛期
C.文艺创作高峰能反映时代的力量 D.文艺创作高峰可能会稍晚于时代
4. 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文艺工作者如何解决“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 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蔡崇达
应该是在一九九八年的时候,阿爸一度打定主意要把老家小镇上两百多平方米的老石头 房子卖掉,到厦门买套六十多平方米的。当时促使他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台湾电视剧看多了 , 看到电视剧里描述的那种都市生活,无论怎么对比,总觉得那种生活比现在的样式好。
终于阿爸决定要带着我去探路了。他说顺便让你见识一下大城市的生活。当时老家这个 海边的小镇还看不到太多的车,从我老家到厦门每天就早上六点半一班,所以小镇的人;f艮多 会晕车,包括我。我晕车是受不了那种刺鼻的汽油味。所以从一上车,往厦门的路上,难受 就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