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厦门市2006年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考试情况分析
(评卷中心组)
第三大题(古诗文阅读)
失误原因:
第9题
⑴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品质,应试心理,不能细心踏实地解读语言材料,仔细深入地理解试题的有关信息,心浮气躁想当然地对试题主观臆断。
A、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或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如“其为不知竹一也。”B、词语翻译得不恰当。如“苟”误译为“苟且”;“一竹”误译为“一只(支)竹”;“稿以死”误译为“冻死”;“物”误译为“物质”;“贱” 误译为“贫贱”;“贵”误译为“富贵”。C、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如“可”“辄”“然”“才”“则”“益”“故”。D、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如“以”“之”。E、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如“去”。
(2)心态浮躁,出现一些不该有的失误现象。“致”,可译为“买到”误写为“卖到”;“数千钱”误译为“花费数百钱”。
第10题
⑴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品质,未准确理解题干关键概念,未识读出题干要求。如“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很多考生只知道对诗歌泛泛分析,不知从相似点、不同点两方面答题;或致力于分析语言技巧艺术特色,不答“立意”的相似点、不同点。
(2)由于缺乏基本的诗歌知识。如试题要求赏析议论特色,不少考生对“反问”“拟人”等语言技巧只知其名,不知其概念内涵,无法结合诗歌赏析。
第11题
⑴试题要求“①题必答,②③选答”,却有考生,只答②③,①不答。
(2)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心理,面对试题心浮气躁,导致知识记忆和能力发挥变形,误写“沦”“夫”“恰”“向”“源”“妆”
(3)没有背,一个字都不会写。此类卷不少。
教学建议:
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应试心理;
2、通过科学的常规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加强审题意识,加强精确思维,限制性思维的培养;
3、加强知识的落实,一步一步夯实文言文的词法句法知识、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
4、有计划有安排地组织名句名篇背诵,不要放任自流,不要只强调不抓落实。
第四大题(文学作品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完成情况不理想,得分普遍偏低。主要问题是:
(一)阅读缺乏整体意识,把握不清文章的思路文脉。
《寒山寺》这篇文章结构脉络清晰,文中有许多揭示行文层次的句子,比如第4段的“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