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三解”系列:古代诗歌鉴赏
- 资源简介:
约57240字。
2022年浙江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三解”系列精品
重难点十 古代诗歌鉴赏
【解考点】1.从考查题型来看,浙江卷古代诗词鉴赏题的第一小题,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内容比较简单,分值一般为2分。考查内容上可能是对诗词意象的提取,也可能是对诗词中所描写的时令、物候的概括,也可能是对某个词语的理解,还可能是对诗词中某个句子的迁移,且大多建立在对诗词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似简单,但因不受常规古代诗词鉴赏题题型的限制,灵活度大,所以不可小觑,这种填空题的高频命题形式应该适当训练。
2.在考查点上,浙江卷古代诗词鉴赏第二小题几乎每年必考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应该是备考的重点,但也要注意题型的轮换。
【解技巧】读懂诗歌“3步骤”
第一步: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可以负载以下信息: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诗 题 重要信息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②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③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
残春旅舍 ①交代了时间(残春);②交代了地点(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内容(羁旅之思)。
第二步: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方法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改变词序。
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