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点穴:如何利用标题解读古代诗歌
- 资源简介:
约9580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点穴:如何利用标题解读古代诗歌
一、读标题,明题材
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借助标题,可以了解诗歌的题材类型,对诗歌进行归类,并借助同类诗歌的共性去体会具体诗歌所表现的特定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从而理解诗歌内容。
1.送别诗
此类诗歌的标题中有“送”“赠”“别”“留”等字眼。并且近年来,命题人愈加青睐赠别诗,仅2020年就有4套试卷的古诗歌涉及此类:《赠别郑炼赴襄阳》(全国新高考Ⅰ卷)、《赠赵伯鱼(节选)》(全国新高考Ⅱ卷)、《秋江送别》《送柴侍御》(浙江卷)、《送沈康知常州》(江苏卷)。
赠别诗多以送别亲人、友人为主要内容,表达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等情感。多采用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写法。
如《送沈康知常州》,读标题:①“送”表明了题材是送别诗;②送别对象(沈康);③点明了目的地(常州);④交代了具体事件(送沈康去常州赴任);⑤暗示了诗歌的主题(友情)。朋友将去常州赴任,诗人既不舍又有期许。
2.羁旅思乡诗
此类标题中多含有“客思”“寄”“怀”“忆”“梦”等字眼,多与元宵、清明、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日有关。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寄东鲁二稚子》、2018年高考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
这类诗歌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亲怀乡之情。常用技法有寓情于景、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对面落笔(曲笔)、虚实结合(以梦寄情)等。
3.即景抒情诗
以“书”“望”“游”“观”“题”等词语为题,如《书湖阴先生壁》《望洞庭》《题大庾岭北驿》;还有以四时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
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四时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4.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