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6/1 7:41: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350字。
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学法点拨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应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复习可以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

  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断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4题。

  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例如:
  原句:郑 人使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
  译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例如: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句:(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红色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

  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全句,标注要点。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语序,符合规范。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