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高考作文四川名家同题大圆桌
昨天,高考第一天。语文第一场,全国共17套作文题终于出炉。“雕刻心中天使”,“书写北京符号”,“谈意气”,“谈生息”,“读人生读父母”……无不关注社会热点,昭显时代气息。作文怎么写?不仅考学子,也考家长、老师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关注的眼睛。考生交卷了,我们邀请本省的知名作家、高三学生家长、中学语文老师“应试”上场!四川作文题目就一个“问”字,请名家们在规定时间交卷,俨然再回昨日战场。但愿本报组织的名家圆桌前的作文、17套作文题,汇集一起,能呈现给你一份精彩、丰富的个性解读。
———编者
善问者知行天下
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溪为什么鱼翔浅底?我们面对蓝天高山发问。
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实践出真知?我们面对人类生活追问。
问,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从屈原穷究天际的“天问”到普天之下莫非“网”土的“网问”,从孔子的“不耻下问”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现实问题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路问医问价,“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不管是国家大问题还是生活小疑问,抑或是人生价值取向、生命意义,都在着力回答人类先哲们始终追问的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
有问题的人是遇到疑点盲点、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如何行动而又需要指向明确、行动正确的人。好问者,善于思考,善于探究;不好问者,思维封闭,不善交流;三思而问者,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渴望新知的追寻者;随口而问却是不着边际、难抓要害的思维懒汉者。可见,问,是有思维含量、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高下之别的。大凡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是具有知行合一素质的人。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与地域性、市场化与人文性、信息杂芜与价值选择、竞争激烈与和合共生的时代矛盾漩涡之中,每一个人每天都遇到许许多多新问题。社会迫使我们必须善于向生活发问,向新知求问,向时代求解。努力做一个能问、善问、会问的人,无疑是能够把握机遇,勇于挑战,知道行动方略的智者。
仅仅善于问,做“知道分子”还不够,还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在听中思考,在听中辨别,在听中谋划,在听中确定行动。浮躁的生活已使我们在众声喧哗中有时难以辨别真伪,难以获得来自社会实践的真理,难以掌握来自生命丛林的召唤和灵魂深处的吁请。一个人若能听到风舞的华丽旋律,鸟语的生命歌吟,花丛的蓬勃生机,我想,他的心宇是广阔而纯净的。手举一串问号,叩问生活、追问良知,侧耳倾听,胸中就自有千山万壑,脚下一路通途,一路高歌。
善问者明晓事理,善听者增智怡情,善学者顿生慧根。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知行天下的“问者”吧。 □李明泉
好问之赞与弹
好问,在古往今来的智力活动中一般来说都被称作是一种美德。成语曰“不耻下问”“刨根问底”“好问决疑”“好问则裕”,等等,就是对这一美德的总结性褒扬。
问与答是一种思维碰撞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心智会有所触发并有所提升;所以,好问,对于希冀寻找存在之意义、追求自我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虽然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就像我们人类一直在追问一些终极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一样,问,并不因为一定是要获取答案;问的本身就具有意义。
但是,跟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好问,是一个好习惯,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坏习惯。好坏之别,因不同的情形不同的阶段而判断标准有所不同。
小孩子是好问的,一个问接一个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