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教学备课知识拓展
- 资源简介:
约4990字。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诗经 氓》教学备课 知识拓展
“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1.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女子回忆她幸福生活和恋爱时光,运用“赋”的手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子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使叙事更加详细、全面。第五章也是用“赋”的手法,让学生结合六个“矣”来诵读,体会女子的情感。
2.第三章和第四章运用“比兴”手法。
3.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
“复关”(王保国. 《诗经•卫风•氓》“复关”新解[J]. 黄山学院学报, 2008, 10(4):64-66.)
1.“处所说”与“城门( 关门) 说”
2.“借代说”。以“复关”之地名为男子之代称, 始于郑玄。郑氏注云: “复关, 君子所近也。笺云:前既与民以秋为期, 期至, 故登毁垣, 乡其所近而望之, 犹有廉耻之心, 故因复关以托号民云。”
3.“车厢说”。高亨先生认为: “复, 返也。关,车厢也。《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 关中载书甚多。’( 关即车厢) 复关, 指回来的车。”
4.“答复( 回话) 说”。这种观点是 20 世纪 80年代后才提出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贵州大学的杨军等先生。
5.“复关”应解为“复关者”, 即氓所聘请的到女主人公家回话的媒人 ( 并非氓本人)。
古代的婚姻制度
从周代的婚礼制度来看。《诗经•齐风•南山》里有“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豳风•伐柯》亦云“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孟子•滕文公》里说: “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贱之。”在诗经时代,正常情况下, 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可理喻的,当然也是不受尊重的。
按照周代士阶层婚礼制度的规定, 正常的婚礼应当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纳采( 用雁) , 问名, 醴使者( 请媒人喝酒) , 纳吉, 如纳彩礼( 即婚前的小定) , 纳徵, 如纳吉礼( 即正式订婚, 称大定) , 请期( 约定结婚日期) , 将亲迎, 豫陈馔, 亲迎, 妇至成礼等烦琐的程序。后简化为六礼, 即: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请期, 亲迎。
尽管两个人已经私下里约定“秋以为期”, 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 只能算是他们良好的愿望而已。要想实现二人的真正结合, 男子就得先聘请媒人去女方家里行纳采礼, 以试探女方家的反应,如果对方没有拒绝媒人的提亲, 接下来要问名, 纳吉礼, 即把名字, 双方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占卜, 以观其分合, 预测其吉凶。如卦象为凶兆, 说明二人相克, 双方父母
是不会同意订婚的。只有是吉兆, 才可下聘礼, 正式订婚。订婚后要行请期礼, 即由巫师挑选一个吉利的日子, 并征得双方家庭的同意为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