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0字。
文病研究新探
文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按优劣分等,那么,好文章、坏文章只占少数,而绝大多数是有毛病的尚待修改的文章。即使出版了的报刊书籍中的文章,也还是能挑出毛病来。所谓“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了。时至今天,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仍未有根本性的改观。
姜白石曰:“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能诗?各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由此类推,不知病,焉能文。从积极的建设性角度来研究文章病理,确是当务之急。所以,静下心来,好好地厘清文章病理,对于文章的健康发展该是多么必要!
第一节 文病的历史研究成果
历史上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章疾病的当数齐梁时代卓越的文章理论批评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列有《指瑕》一篇,谈文章写作中的疵病问题。刘勰指出文章写作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如果不采取慎重态度,及时加以校正,那影响将是很坏的。为了着重说明这个问题,他不仅列举了前人和当时人文章的疵病及其危害,而且还为克服文病开出了药方。《指瑕》指出文章的毛病有六种:一,用词不当,如“圣体轻浮”;二,文义失当;三,比拟不类;四,语音犯忌;五,抄袭,“掠人美辞”;六,注解谬误。他指出的主要办法,就是注意文章的修改。
清人章学诚的《古文十弊》,对文章疾病论述也颇有影响。章学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文史通义》不但于史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于文章写作理论也颇有建树。其中《古文十弊》对于史传文章的撰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他对当时文章的疾病的分为十类:剜肉为疮、
八面求圆 、削趾适履、私署头衔、不达时势、同里铭旌、 画蛇添足、优伶演剧、 井底天文、误学邯郸。章公的批评可谓是入木三分,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只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剜肉为疮”?章在“剜肉为疮”一弊中说,有位名士请人为其母作志,说他母亲节孝举了个例子。当年他祖父“衰年卧病在床,溲便无时,家无次丁,乃母不避秽亵,躬亲熏濯”。这事例本来洽切够用了,可作志的非得加油添醋不可,说什么他祖父当时如何“蹙然不安”,而母亲却很严肃地说:“妇年五十,今事八十老翁,何嫌何疑?”章学诚认为,这样一来,“母行可嘉,而子文不肖甚矣”。事例本来很美,“据事直书”就可以“得体”。硬要自生嫌疑,妄加雕饰,此所谓“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