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结构安排1
- 资源简介:
约10640字。
中考专题:中考作文结构安排
专题导入
春天到来,河边的杨柳呈现出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赛场上,健美运动员完美的形体呈现出一种力量之美;博物馆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之美……这摇曳多姿的美丽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结构之美。
美学家M??李普曼曾说,“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
的确,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的结构也是如此,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
什么是文章结构呢?
简而言之,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写作时,只有匠心独运地把材料组织得精巧,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说,结构文章“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整体,才能写出好文章。
知识典例
文章结构要达到完整甚至严谨的要求,就要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充分显示良好的架构能力和行文水平,让阅卷者为之击节赞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首尾呼应
一般情况下,文章可以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先总写,引题,引出下文;中间分层写主体内容;结尾再总写,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如课文《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佳作:
那一幕,让我难以忘怀
那一幕,我忘不了。我忘不了那双肥大、健壮的赤脚。
那一幕发生在5.12汶川地震的那个下午。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波及到了千里之外的重庆。那一刻,我们住校生全在寝室里午休。酣睡让我很侥幸,没有感受到震感带来的恐惧,一直在床上睡觉的我浑然不觉。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快,快起床……”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吵醒了,正准备发脾气,透过睡眼惺忪的朦胧,我发现叫我的不是别人,而是管生活的A老师。
“快,快到大操场去!”我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就已经被高大魁梧的他拧到了门外。在走廊里,我发现楼下已经聚集了好多的人,还有不少人正往大操场奔跑。我隐约听到下面的人在议论地震。难道地震了?
“你先下去,我去看看别的寝室还有没有人。”啊,地震!我撒腿就往楼下冲去了。
跑到楼下,我找到了同班的同学以及班主任老师。惊魂未定的同桌向我描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果真是地震!
“A老师呢?他不是来叫你了吗?”同桌拉着我着急地问道。
“同学,你怎么这么贪睡哟?全班就差你了!”班主任老师走过来没好气地质问我。
“同学,你到办公室把我的挎包拿出来,然后到大操场等我。其他同学现在到大操场集合。”没等我申辩,班主任老师又是一声令下。我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像我这样的“双差生”,早已习惯给老师们跑腿儿了。
我以飞快的速度到办公室取出了班主任老师的挎包。但我没有到大操场集合,我折回了寝室找A老师。刚到寝室门口,我就看到了楼梯上那一双赤脚。那是一双多么肥大的脚,那脚呀,踩在地板上,发出“噎、噎、噎”的声响。我抬头一看,下楼的不是别人,正是A老师。
“你回来干啥?快到大操场去!可能还有余震,这栋楼很危险。” A老师一边说一边把我往楼外推。
这就是A老师,一个平时对我们凶巴巴的生活老师,一个我们从来都没有正眼瞧过的老师,一个被我们捉弄过无数次的老师……我低下头再次看了看A老师的赤脚,那是一双多么健壮的脚呀!当房屋摇晃得厉害的那一刻,就是这双没来得及穿鞋的脚,跑遍了整栋宿舍楼……我不禁潸然泪下,我后悔呀!上周我还趁A老师寝室没人的时候,把一只死了两天的小鸟偷偷放在了他的被子里……“老师,对不起,上周那只死鸟是……”
“这个时候还说这些干啥?你看这地震多吓人!走,到大操场去!”A老师没让我把话说完。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可那天的事情,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A老师那一双肥大、健壮的赤脚。
你的点评: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文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