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1.京剧脸谱的起源:
(1).脸谱的历史背景: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
(2).脸谱种类:
京剧脸谱的种类主要划分为整脸、三块瓦、花三块、十字门、白粉脸、元宝脸、碎脸、歪脸等。它们的图案式样分别是:整脸除眉外全涂抹一色;三块瓦是把左右脸与脑门分成三块主色;花三块是分左右脸、脑门为三块主色后再绘上些图案;十字门是从鼻梁到脑门画一线纹与两眼窝的脸纹形成十字形;白粉脸只用黑色勾绘眼、眉、脸纹、鼻窝,全脸涂白;元宝脸不画脑门,只画下面;碎脸脸纹多,花样多,衬色多;歪脸是把脸画成歪形。此外,尚有神怪脸、小妖脸、太监脸、僧道脸、小花脸等。
2.京剧的起源:
京剧在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了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