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8990字。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似最草根、最朴素、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这种带有传统印记的文化现象的当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和谐价值观也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民俗文化也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在民间,民俗文化深藏着博大雄浑的爱国主义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信息链,它们是民族个性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民族精神是在民俗文化进而形成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升华提炼而产生的,同时,又经常利用优秀民间文化形式加以展现和传播。
民俗文化的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民俗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载体,具有团结社会的亲和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并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的本土文化、民间文化受到冲击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维护并传承这个家园,我们民族的主体性地位和独立性就不会丧失。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进而发展成为该区域内普遍遵从的习俗之后,便在该区域内发挥着普遍的约束力,民俗以本地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贯穿着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形成在本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新的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民俗超越了法规等外在的强制约束力,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很自然地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规则,自动地维护着某种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和规则总要通过一定形式表达和传播出来,地方戏剧和民俗形式就成为很好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这些规则能够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以无成本的方式维持着社会秩序。
民俗文化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一个特定事物或事件的褒奖或鞭挞,完成价值观念的宣扬,同时又教化了人心,匡正了风气。作为民俗的惯例是法律的基础和补充,社会治理需要有效地运用民俗的力量。譬如传统戏曲中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的和合精神,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忠贞不渝、诚信友爱的观念,对于提倡人伦观念、规范人们的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协调群体生活、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且,民俗文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借助民间文化的特点,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公民道德规范等编排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一般会深受群众欢迎。这样,既引导、教育了群众,又丰富了群众生活。
直到今天,我国部分农村依然是封闭自足的体系,人们生于此长于此。尽管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可以接触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但那些东西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外界的和外人的,并非是反映自己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的。而民俗文化则不同,成为寄托民众情感的载体和调节民众心理的工具。传统的民俗活动,常常融入了人们的各种情感,通过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民俗文化是反映地方民智、民风的载体。因为民俗文化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基于一定的生产、生活活动而创造的,基层民众是其创造主体,田间地头、村庄作坊是其生成、流传的舞台,因而,民间文化具有日常性、自发性、广泛性、分散性、简朴性的特点,是人们自我精神满足的方式。
(摘编自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2月6日,由中国民协、陕西省文联主办,陕西省民协、汉中市文联、汉中市民协等承办的社火旺文化研讨会在汉中举办。
中国社料院王宪昭认为:“社火文化展示着参与精神,表演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因为其民众性、内生性和区域性而成为目前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B. 民俗文化深藏在民间的博大雄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信息链是民族个性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
C. 我们民族的主体性地位和独立性是否会丧失,取决于我们能否维护并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D. 中国民俗学会杨秀认为社火完全契合“我们的节日”的定位是因为该民俗活动是在春节期间举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分属不同 体裁,解说角度不同,但都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地域文化属性。
B. 由材料一可知,封闭自足的体系是导致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不同地区民俗的关键。
C.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民俗文化既能让民众从中享受精神的愉悦满足,又能教化民众。
D. 由材料二可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并不矛盾。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是侧重于教化功能的一项民俗活动是( )
A.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每年正月初三为年满18周岁的男子举行保嗣酒,庆贺他们顺利成人,借此让他们明白,应该从此开始履行男子汉的义务。
B. 今年2月4日湖南非遗元宵喜乐会在长沙橘子洲举行,非遗项目体验、灯谜竞猜、民俗表演,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品尝到了一场浓郁的传统文化盛宴。
C. 多地政府及部门在清明节、中元节等重大节日里举行祭祀黄帝、炎帝等祭祖活动,缅怀先祖功德,弘扬民族精神,近年还出现了网络祭祀的新形式。
D. 从新春到五月的江南,不间断地上演“扫蚕花地、供蚕神像、逛蚕花会、祛蚕祟”等民俗活动,逐渐演化成为江南蚕乡中独具标识意义的文化符号。
4. 请从文体特征的角度,简析两则材料在谈论民俗文化时有何不同。
5.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许多民俗活动,请择其两项结合材料内容简析其文化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因为其民众性、内生性和区域性”“成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看似最草根、最朴素、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其和谐价值观也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正日益成为”是指民俗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正在”影响着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成为”。此外“其民众性、内生性和区域性”也不是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B.“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信息链”错误。文中的“它们”是指“民俗文化”,而不是“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信息链”。
D.“是因为该民俗活动是在春节期间举行”错误。根据原文“社火是非常‘地气’的民间艺术,是群众自发性的艺术活动。在春节期间表演社火,完全契合‘我们的节日’这样的定位”可知,不仅因为举办时间特殊,还因为社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有民众基础,参与性强。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 祭
陈 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坡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