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2400字。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D.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材料一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材料二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
D.在杜牧的《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阐释概念时采用的论证方法。
5. 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