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690字。
《无衣》教学设计
读懂重章叠句 领悟家国情怀
《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其不同于《诗经》所列战争题材篇——笔触虽未 直接描写战场的激烈、惨烈、壮烈, 却毫不逊色于“直接描写”;它充分利用重章叠句的“变 与不变”,将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中万众一心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奋勇上阵的壮志豪情 表达得惟妙惟肖。为让学生读懂文本“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语言特色, 体悟其中展现的家国情怀, 设计围绕“朗读读诗意、品读读诗情、联读读诗心”三个环节, 引导学生在读出诗意、诗情、诗心中思考“我应怎样‘表白祖国、崇尚勇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 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章叠句”的知识;
2.通过朗读、品读、联读等方式, 赏析诗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变与不变” 中,将万众一心的爱国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地艺术手法;
3.从《无衣》引申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及“新冠”战疫等, 激发刻 苦学习致敬英雄、报效祖国之情,树立为祖国流血流汗、献力献智之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0 年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有一句诗刷屏媒体——【屏显各类新闻】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在全国人民与战疫勇士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之时, 成了最 动人、最激奋的战斗宣言与战斗口号;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情深意厚, 动人心魄, 折射出大中华大团结大无畏的大气 势。
下面让我们在朗读、品读、联读《无衣》全文中, 加深理解, 汲取养料, 思考怎样为接 棒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勇士”风范、家国情怀献智献力。
二、文本解读
(一)朗读诗作,感受特点
【屏显】文学常识
《无衣》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 《秦风•无衣》以“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独特 艺术方式表达出昂扬向上、壮怀激烈的高亢境界受到“高评”。
先请同学自由朗读《无衣》,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交流初读感受。(学生交流, 老师播放音频。)
【屏显】《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接着,请同学跟着音频齐诵《无衣》,并交流诗中红色字体读音的特点。(学生交流)
【预设】两字一拍的发音,短促急迫;上扬的声调,带出昂扬的气势。(字音的发声可 用拖音吗?)不可,因为这是“战前集结号”,不是抒情歌咏。
【屏显】产生背景
《无衣》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 公元前 771 年),因周王室内讧, 导致戎 族入侵, 攻进镐京, 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 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