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字)
《荷塘月色》教案
一、课前活动
(屏幕,夜景荷花,轻音乐)
师:同学们了解这种花吗?
生:荷花。
师:它有别名吗?
(荷花,又称“莲花”、“小芙蓉”、“芙蕖”、“菡萏” 等)
师:我们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两句最能反映和花的品格,还记得吗?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荷花端庄清静,自古就有“花中君子”之美誉,我国人民常用来形容高洁、清廉的美德。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人中君子”,大家说好吗?
二、教学过程
(屏幕,荷塘月色)
1、导语
师: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
美国救济粮”的作家是谁?
生:朱自清。
师:对。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
师: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了解到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
士,爱国知识分子。还应当记住他四个值得自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毛泽东);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屏幕,生读,纯真的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表现他的细腻思想感情的。
2、显示目标 (屏幕)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3、既然课文录音已经听过,先检查预习效果。
(1)、师:哪位同学起来表述一下作者的行踪?
生: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又回到了家里。(屏幕显示)
(2)、师:由课题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生:4、5、6三段。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四个方面。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四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发表见解)
明确:第一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相似,而且有动态美。
第二组荷花: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女子神情,现在用来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写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读者想象。
第三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练习二,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二者由许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烘托出几分优雅荷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