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联想和想象
作者:佚名 时间:2006/9/6 23:32: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47
优秀的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联想和想象就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的两种手段。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文章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就会在艺术天空自由翱翔。本文想通过分析《荷塘月色》中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常见的联想方式有三种: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相关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文中由所见的荷叶、荷花想到流水、采莲,《采莲赋》、《西洲曲》。
相似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类似事物的联想。它反映事物间的相似性,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暂时联系的表现,相似点就是联想点。文中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比喻碧叶间的白色荷花;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中既用了比喻又用了通感,用听觉来表现嗅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位”到听觉上,这种写法形象生动,荷花香气清新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迷人的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由缕缕清香想到渺茫的歌声。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反联想是由事物间具有相反的特点引发的联想。相反联想也叫对比联想或反向联想,这种联想以事物的对立、矛盾关系作为依据。如文中由眼前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想到江南的水乡,由孤独的我想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想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即一种创新的思维形式。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发展,有时可单独使用,有时可结合使用,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阅读中也必须找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听觉表象与“缕缕清香”的嗅觉表象之间的相似处,否则也不会有合理的想象和深切的感受。这种联想式的想象是再造想象中要求比较高的一种想象方式,应该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启发学生在朗读背诵优美文段的基础上,咀嚼体会那素淡朦胧的荷塘美景,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去漫游荷塘;去乘一叶扁舟,在香气四溢的南塘去采莲,去聆听《西洲曲》那动人的旋律。
阅读过程中的联想,包括两大类:一是由此文的阅读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彼文,二是由学生阅读的此文联想到学生写作时类似的彼文。在对比中学习,在模仿中创造。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无疑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开启知识迷宫的钥匙,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有了这两只翅膀,学生就可以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就可以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展现创新的精神,增强创新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