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教学新思路

作者:宝鸡理工学校职业文科组 石玉宁  时间:2006/11/7 8:28: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350
  前言
  《荷塘月色》历来是高(职)中教材里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情文并茂,情景交融,文笔细腻而构思别致,是中国“自话美术文的模范”。如此佳作,不能仅从字面欣赏,更需用心去感悟。我尝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欣赏本文的“人格美”“景物美,情感美”把阅读任务变成休闲欣赏延伸于课外,课内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路作用和课件应用,精心设问,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充分交流,多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事物,全面理解本文的内涵。
  课前阅读感悟
  1:布置课前任务:阅读欣赏《荷塘月色》及上述4篇参考文章,要求:
  〈1〉初步感知文章思想内容。
  〈2〉 找出各篇关于“荷”的描写
  〈3〉查找有关朱自清资料。
  〈4〉重点反复朗读《荷塘月色》。
  2:课前准备
  a:准备录音机,乐曲磁带《二泉映月》。
  b:准备电视散文《荷塘月色》光盘。
  教学思路说明:
  一:导课。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千百年来荷花因其高洁、出淤泥而不染被文人墨客吟咏,其诗文多不胜举,今天就让共同欣赏又一篇关于“荷”的佳作—-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领略其诗情画意、切切真情。
  〈板书标题〉
  二:认识作者及背景—--以“荷”为支点的人格美。
  〈一〉 结合预习请学生谈谈有关朱自清的生平经历。
  〈二〉 教师重点补充。
  〈展示课件一: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重点说明:1:散文作家、学者及民主战士。
  2:“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
  3:写于1927、7,社会背景。
  4:内心苦闷,欲超脱无法超脱。
  〈三〉设疑引导
  〈1〉问:作者为何选择夜晚去“荷塘”散步。
  生答:......喜爱
  师整理归纳:〈1〉荷塘环境幽美,静寂适合独自散步。〈2〉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不可亵玩焉”的高洁、正直、不合污同流的高尚品质。与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相一致,能产生感情的共鸣,寄托情怀。
  〈2〉问:季羡林与李渔的文章中都提到对荷的喜爱,在“荷”的身上究竟蕴藏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生讨论答:〈略〉                             
  师整理归纳〈1〉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2〉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3〉不愿合污同流,谗媚世人。
  〈4〉伟大生命力的赞颂。
  文人从“荷花”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情感共鸣。
  三: 引读评析
  〈一〉 以“荷”为支点的景物美。
  1:学生充满感情的小声朗读,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加以想象并加以理解。
  2:播放“电视散文”《荷塘月色》将学生心中的想像转化为具体形象,强化对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体悟。
  3:请各别同学充满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找出的描写景物的句段。配以二胡曲《二泉映月》再次进入文章意境。
  〈说明,以读为主、品析感悟,在领悟景物美的同时逐渐把握文章情感〉
  4:景物特点是什么,如何去写的?
  A:生答〈略〉
  B:师评析,归纳并添加板书容。〈附加在板书一〉 
  〈说明  景物描写细腻,传神,用语准确,新颖,以第4段为例详析、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以“荷”为支点的情感美。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经过反复朗读之后。同学们对作者的感情已有初步把握,但学生对文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较难理解,教师可再结合背景,引导学生把视线由景物描写向其内容转移,理清作者情绪变化过程。〕  
  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课件展示问题〉 
  〈1〉我们能从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中看出些什么?这与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否矛盾。
  〈2〉“平常的我和荷塘月色中的我”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热闹是他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指什么?为什么惦念江南。
  〈5〉“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有什么用意。
  〈板书总结〉   
  四:回顾课堂
  〈说明:不能死板按照传统的做法,由教师一人总结,应该让学生讨论发言。可让一名学生复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以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另请一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景物描写的手法及特点;再请一位同学小结“荷所代表的人格美”不完整的地方请其他同学补充〉
  五: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完成下表。
  〈说明:重在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理解能力-----鉴别文章特点、主旨、内涵,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维,启发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