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响起了五次——《荷塘月色》教学后记
作者:上海教科院福田实验学校 潘志伟 时间:2006/4/14 14:02: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460
上课的铃声响了,夹着沉甸甸的教案,我信步走上讲台,环顾四周,却发现台下寂然无声。几个学生漫不经心地收拾着作业本,更多的学生则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我的心猛地一沉,看来我精心设计的教案怕是要化为泡影了。“上课!”我一声断喝,几排学生歪歪扭扭地站起来,随即又稀稀拉拉地坐了下去。看来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只能化为泡影了!我强忍住心中的怒火,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荷塘月色”这个标题,就听到台下一个学生阴阳怪调地读着“荷塘——月色”,他的声音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灵机一动,走下去拍拍他的肩膀大声说到:“大家还真别笑,他的发音不仅带有梅派京剧的风味,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先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同学们将信将疑地鼓着掌,我随机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荷塘月色’这个标题从文章内容看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一问题,接着我告诉学生鉴赏散文有两种基本方法:“知人论世”和“披文以入情”。前一种强调创作背景,后一种强调文本阅读。在简单地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后,我开始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勾画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整体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几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这篇文章主要抒发作者的人生苦闷,理由是老师刚刚介绍的创作背景以及文章开篇的那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反驳:“既是写苦闷,作者又为何在第二段中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心情郁闷的人还有心思‘享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吗?因此,我以为文章抒发了作者沉浸于荷香月色中的喜悦心情。”不少同学齐声鼓掌。于是我提议大家把第三段文字齐读一遍,读完后掌声再次响起。显然,掌声是属于那位站起来反驳的同学的。在如雷的掌声中,我看到第一位发言的同学,脸有些红,嘴不停地嗫嚅着,显然他心有不甘。我觉得我应该给予他一些“精神支援”。于是我把激励与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大约两秒钟后,他果然又一次站了起来,缓缓地说道:“我知道大家都倾向于喜悦这种说法,但我仍有疑问,作者的心情既然是喜悦的,为何在第六段文字中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作者的喜悦只是暂时的,他根本无法忘记尘世的苦闷,因为对荷塘优美的景色而言,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而根本无法与其融为一体。请大家注意作者在第三段文字中一连用了两个‘好像’,‘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说作者根本无法真正地解 脱自我,因此,我认为作者即便暂时获得了片刻的喜悦,也无法从根本上抹掉内心的苦闷。”听完了他精彩的阐述,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带头鼓掌,掌声经久不息,同学们啧啧不已,都把钦佩的目光投向了他。一时间大家你言我语,气氛空前活跃。
于是我趁机“煽风点火”:“咱们可不能只听着他俩唇枪舌剑,不如干脆来一场辩论赛好不好?”同学们一致拍手称快。两分钟后全班自由组合成两派。持“喜悦说”的同学一马当先:“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试想,朱先生若是心境苦闷,又怎能用他五彩的神笔将荷塘美景描述得如梦如幻?又怎能带领我们重温江南采莲的盛况?一言以蔽之,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持“苦闷说”同学也不甘示弱:“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如果说江南采莲的盛况是乐景,我们以为那正是作者借古人之乐来反衬现实之哀。况且作者所写之景并不全是乐景,荷花有红白之分、稠密之别,为何朱先生眼中的荷花是“白花”并且是“零星地点缀”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又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呢?说到底还是作者心境苦闷的缘故。”一时间你来我往,两方同学争得不可开交。
我思量着,是不是可以下结论了?于是我作了一个停止讨论的手势。教室一下子安静极了,同学们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忽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这篇散文应该在抒写一种怀旧情绪。现代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郁闷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回到过去、留恋过去。朱自清也不例外,在与荷塘月色‘亲密接触’以后,他发现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能完全带给他心灵的慰藉,于是他想到了六朝采莲的盛况,想到了《西洲曲》那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甚至想到了江南的故乡,这一切都表明朱先生应该是一个怀旧感很浓的人,他向往古人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他憎恶眼下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掌声在沉寂了几分钟后第五次响起。
在不经意间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看了看自己的教案,教学目标似乎没有完成,再看看台下的学生,一个个仍在面红耳赤地讨论着。整节课我似乎没讲什么,只听到了五次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如果时间允许,掌声响起的次数会更多,同学们的讨论会更深入。也许这就是鼓励的魅力,这就是诗无达诂的魅力,这就是探究与合作的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