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9份)
-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理所应当”正在吞噬感恩的心.docx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读我”写作指导.docx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审美文化”写作指导.docx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青春的力量”导写及范文.docx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米考伯主义”导写及范文.docx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吸纳·证明·输出”写作指导.docx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谚语中的智慧”写作指导.docx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docx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我们如何看待职业.docx
材料作文“读我”写作指导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结构为动宾结构的文题,旨在强调“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题意常见,行文不难,但考生仍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思维要打得开,避免行文内容单薄,俗套撞车。如“我”,可指“个体”,也可
……
材料作文“审美文化”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短视频发展迅猛,短视频App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针对短视频发展现状,某地举办的“短视频与审美文化”研讨会讨论热烈。有人认为,短视频带来了共享文化,短视频的火爆彰显出当下审美文化的时尚化与草根化;有人认为,短视频体现的生活美学、互动美学等审美价值,给影视大众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人担心,部分短视频内容有泛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影响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和審美情趣会带来较大冲击;还有人坦言,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浅薄化、感官化的审美特征,最终会导致审美泛化与精神迷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怎样看待短视频火爆背后的审美文化?怎样理解与之相近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审美话题?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青春的力量”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
——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①围绕“青春的力量”的内涵和外延,谈论“是什
……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米考伯主义”导写及范文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妇儿女众多,负债累累,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两人哭得肝肠寸断,临行前,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克令一便士,他就高兴;如果花二十镑一克令,他就苦恼。”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米考伯又向大卫借了一克令先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后人将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概括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也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学完《大卫•科波菲尔》,同学们对米考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兴趣。有人觉得,《周易》有言,“乐天知命,故不忧”,“米考伯主义”是一种顺应天意、通达人生的睿智胸怀;有人觉得,“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米考伯主义”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周密的考虑,很难真正快乐。
对于“米考伯主义”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材料作文“吸纳•证明•输出”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2年11月1日,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以“归去来兮”为题发表演讲。
在此次演讲中,颜宁在概括描述完自己从清华到普林斯顿再到深圳的人生经历之后,总结道:第一阶段是吸纳,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证明,努力工作获得认可;第三阶段是输出,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这如同树的生长,枝叶无限伸展的高度,是来自于向下扎根的深度。果实或绿阴的存在证明了泥土下力量的巨大。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才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呈现出活性。颜宁也说了,做出更多成果,培养下下代科学家,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她自己做出科学研究时的快乐。
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吸纳•证明•输出”,不只适用于做学问、搞科研,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处事经验,写一篇文章。
……
材料作文“谚语中的智慧”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諺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中,第一组谚语分别蕴含学会退让、不断进取的经验与智慧;第二组谚语则反映团结带来力量、推诿拆台带来内耗的生活现象。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
原题再现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又有怎样的思考?班级学习小组准备展开一次讨论,围绕上述材料展开思考。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是引语式材料作文。
分析材料,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从“儿时”到“长大”,这段成长历程到底发生了什么?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都无可厚非,必有其理;而外界对这两种态度的反应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题目在顶层设计上给思想探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尽可以信马由缰,自由驰骋。对于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这期间发生了什
……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理所应当”正在吞噬感恩的心
作文材料
一位中学教师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 ,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捧回橘子的举动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另一位语文老师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发现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很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场面一下活跃起来,大部分同学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有学生说:“这有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考场佳作】
感恩之心,让亲情双向流动
正如董卿在《朗读者》中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
……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我们如何看待职业
作文题:
近年来“斜杠青年”颇为流行,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
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但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因为这并不是将自己的职业简单地罗列。
那么,你是更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更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展台
拥抱多重职业
追求可能性与自由,是当代青年的代名词,“斜杠青年”,也就是多重职业者便随之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斜杠青年”会成为我不二选择。
“斜杠青年”是对人的可能性的解放。心理学家在划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