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3150字。
高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背诵课文。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导入: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一、预习提示: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仲尼,字 丘, 鲁国人, 春秋时期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并称“ 孔孟”,被后世尊为“ 圣人”。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论语》中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4.知识链接
儒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