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2006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亮点分析
湖南师大附中 周 红
实行分省命题以来,湖南的高考语文试卷有如下鲜明的走向:第一年,平稳过渡,第二年,大胆创新,第三年,渐臻完美。这与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相符的。综观今年的湖南高考语文试卷,除渗透了一些新课标的理念之外,还有如下一些亮点:
第一,大胆的创新性。
一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试卷的结构。试卷由“语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文章赏析”和“作文”七大题构成,主观题和客观点各归其所,将去年的“小作文”从“文学作品阅读”中剥离出来,独立为“文章赏析”,更为科学合理。由于命题组的务实,整套试卷给人以“清爽”“典雅”“完美”的感觉。
二是注重考查动态的语言现象。第一大题的语音题和字形题,以往都是简单地提供静态材料让考生去判别。去年江苏卷的字形题首开提供具体语境的先河,而今年的湖南卷为这两道题都提供了具体的语境。“教学生如何读书”“按期给付工资”“不断参与”“为他人着想”这当中几个加点的字,是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又容易读错的。这一题型上的细小变化,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汉字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读音,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却是惟一的。我们如果只是静态地去识记某一个汉字有几个读音的话,那同孔乙己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们常常将高考命题比喻成“指挥棒”,其实它们更应该是一种互动关系,命题影响教学,教学促进命题。
三是古诗词鉴赏材料另辟蹊径。关注高考命题的人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题开始设题以来,不管以主观题的形式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其命制素材大多选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工具书。最近两年命题权进一步放开后,这些工具书中比较好的命题材料基本都被人使用过了。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湖南卷大胆选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诗,颇能给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这一创新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它开阔了命题人的视野,探索出了一条命题新路径。其实,唐、宋、元固然代有名篇,而明、清、近则未必无佳作;全篇固然可以赏析,对某句进行评析也未必不可。只要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扎扎实实的,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何必囿于一个固定的圈子去做游戏呢?
第二,浓郁的文学性。
一是体现在“文章赏析”大题的独立上。“文章赏析”的独立,凸出了这一道题在整套试卷中的地位。湖南2006年的《补充说明》中明确指出:“‘文章赏析’不是简答,也不同于小作文,它是对考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重点应落在赏析上。”文学赏析是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极佳形式,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