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试题(二)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400字。
四川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试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像和语言是人类讲故事最重要的两种符号。文字出现之前的口语时代,原始先民是用图像来进行“言说”的,呈现出“语图一体”的表意状态,文字出现以后“语图分体”,文字成了语言记忆和非口语言说的基本形式,图像降格为文本语言的“副本”而存在,但图像作为语言符号的记忆和叙述功能并没有消逝,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传统。中国古代陶瓷图像是这个传统链条中的一分子,且因为它多是对其他媒材图像的模仿,故以它为中心可以勾连起庞大的图像网络,藉此管窥中国图像叙事传统的面目身姿。
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包括“事”的传统和“叙”的传统,前者指中国古人喜欢讲什么样的故事,后者指他们喜欢怎样讲故事。
第一,陶瓷图像与中国图像叙事之“事”的传统。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民居等地,所以研究的前提是收集图像。收集必然有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但就笔者的收集经验而言,数量达到一万张左右后,新的图像就很少了,所以基本上也就能梳理出陶瓷图像的故事类型。这是因为陶瓷具有大众日用品、商品性质,其上的图像是用来装饰以吸引消费者的,所以注重迎合大众喜好、市场需求,“跟风”现象很严重,也因此呈现出题材类型化、图式格套化特征,不同于追求创新性、独一性的文人画。
中国古代陶瓷上的人物故事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话传说故事,来源于佛道典籍、《搜神记》等杂传志怪,《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等;二是历史人物故事,来源于史书,主要包括明君、忠臣等;三是文学人物故事,来源于唐传奇、宋话本等;四是社会风情故事,来源于对其他媒材图像的模仿,少数为独创,包括仕女图、生产生活图(如渔樵耕读)、特色主题图(如职贡图)。
梳理中国陶瓷图像叙事之“事”的传统,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一些题材不清楚的陶瓷图像进行考证。陶瓷图像的主要作用是装饰,不追求故事场景的完整性或者诗书画印的一体化,所以很多图像的题材都不容易辨识,在博物馆、书籍报刊中经常被误读,尤其是在国外博物馆的文物介绍中,这不利于图像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美国学者包华石研究“近代早期中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时列举了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上的“丙吉问牛图”,——“丙吉衣着朴素,毫无纹饰,以放松的方式闲散而立。农夫用正式的问候表达对丞相的尊敬,但是这与农夫问候他人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宋代画家知道,“再过一些年,会有其他人担任那个官职”,因此“这个故事传递出的政治抽象概念是官职与官员的分离”。包华石通过图像研究施政权力的形象化问题、角度新颖,但由于中西文化的隔阂,误读了这幅画,它其实是“归去来兮图”。
第二,陶瓷图像与中国图像叙事之“叙”的传统。用图像叙述一个故事,就是将各种视觉符号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组织起来表达意义,米柯•巴尔说得很清楚:“绘画并不仅仅是涂抹颜料,而更是在语义的空间里绘制符号。”一幅图像中的符号包括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等,每一符号在历史发展中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了特定的观念和情感,所以作者绘制图像,看起来好像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表情达意,其实无不受到文化传统的宰制。在陶瓷上绘制图像时亦如此,所以研究陶瓷上的人物故事图,必须将它放到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形成的链条中,看它在用图像讲述故事的策略方面,比如在叙述的时间、空间、视角、人物、图式等,继承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选自倪爱珍《陶瓷图像研究的价值与路径》(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文字在我们的叙事中有重要的地位,而图像也具有语言符号的记忆叙述功能,在口语时代二者表意是一体的。
B.陶瓷是口用品、商品,需要迎合大众,这就决定了在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图像时,不需要收集太多就大致能归纳出故事类型。
C.中国古代陶瓷上的四大人物故事类型,除社会风情故事大多模仿其他媒材图像外,其他三种都注重图像独创.
D.在将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等符号按空间关系组织起来叙事的时候,作者并不能凌驾于符号所属的文化系统之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从图像的功能写起,为的是引出中国古代陶瓷图像在研究中国图像叙事系统中的价值。
B.文章从中国陶瓷图像“事”的系统写到“叙”的系统,以阐明中国古代陶瓷图像的研究路径。
C.文章在写中国古代陶瓷的“事”的系统时,不仅写了研究前提、故事类型,也写了研究的意义。
D.文章在第五段列举包华石研究“丙吉问牛图”,意在指出他的创新方法并不可取,需要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陶瓷与文学关系密切,陶瓷图像表现了很多文学故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它们的传播。
B.中国当代陶瓷要想走得更远,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拓宽陶瓷图像的题材,打破图示的格套化.
C.中国古代陶瓷图像不讲求场景的完整,导致题材模糊,造成误读,解决关键就是突破中西文化的壁垒.
D.中国古代陶瓷、包含民用陶瓷,也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道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尔斯鲁厄就安静地躺在森林与大河之间,无数辐射状的道路如蛛网般收聚,指向市中心那座著名的18世纪的宫殿。现在,赫兹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那套装置。装置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大铜球作为电容,并通过铜棒连接到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上。导线从两个小球上伸展出去,缠绕在一个大感应线圈的两端,然后又连接到一个梅丁格电池上,将这套古怪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
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