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1级(2024届)高考模拟冲刺(四)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340字。
高2021级(2024届)高考模拟冲刺(四)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各级政府全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对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中国未来经济来说,“新质生产力”将起到创新推动的主导作用,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育人目标,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推动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转型,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质变。
学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个变革目标。一些具备关键影响力、能够激活创新潜力、形成“飞轮效应”的核心要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剖析其内涵,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首先涉及四个“新”。
新技术: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当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助神经科学、大数据支撑教学,用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能,教育的深度、广度将被大大延展。比如:基于脑科学,建构学习力测评工具和指标体系,开展符合大脑学习规律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基于大数据的数智化转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工具,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
深度而系统的教育转型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学校配备思维的脚手架、行动的工具箱,以最少的耗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打开通往高效能创新的“任意门”。
新场景:高位赋能学习进化
当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学校的价值——学校不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扇打开师生感知力、创变力的大门。
如今,教育的场景时代已经开启,“场景革命”正划时代地提升着我们的教育想象:场景本身具有学习力,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探索欲,激活美的学习感受;场景本身也是课程资源,校园里每个小角落都可以被赋予更多教育的契机,释放教育价值;场景还能够启动行为、点亮心智,唤醒师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实现场景到场能的转换。
未来学校的根本功能,就是以课前课中课后场景、真实问题场景、体验式场景等不同的场景,激活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的成长。
新连接: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我们知道,人的智能来自神经网络里的“连接”。连接就是学习,就是在重塑大脑。
教育,其实也就是把能够解决成长问题的人与资源相连接。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学校就必须实现“连接改变教育”。这包括部门之间的连接、师生之间的连接、学科之间的连接、学习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
B.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助新技术及智能产品辅助教学,就有可能延展教育的深度、广度。
C.基于脑科学的教育革新是我们在教育转型中必须去尝试的,它能实现以最少的耗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D.连接改变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将现有资源用到极致,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实现聚合效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两会报告提到的“新质生产力”说起,引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高屋建瓴、逻辑清晰。
B.文章分析了教育“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四个“新”,四个方面并列展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C.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通过举例、比喻、对比等方式,阐述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D.“飞轮效应”“场景革命”“价值涌现”等专业术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简洁。
3.根据原文内容,对下列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案例针对不同的学习场景,设置了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任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
B.该案例有效建立了课内、课外,课前、课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高效连接。
C.该案例使用了“助手”“数据指导”“企业微信平台在线直播”等新的智能教学辅助技术。
D.该案例展现了XX学校基于“教育新质生产力”,追求更加有序、高效教育生态的探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蓝碳是什么?蓝碳指的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这里的“蓝碳”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绿碳”而言。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这三大蓝碳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就已开始探索开展蓝碳和海洋碳汇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