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2660字。
《无衣》教学设计
【学情文本分析】
时有战乱的年代,《诗经》总不乏对战争描述的诗歌,它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战争,也引发了诸多感情,有怨,有愤,有悔。但是像《秦风•无衣》这样慷慨激昂的战歌,实属少见。这首诗歌流传于三千年前的秦国,那时这尺寸之国地处偏僻,蛮荒而贫穷,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加之与更加蛮性的游牧部落接壤,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不惧不避,生死相依,团结一致,如此炼出的尚武勇猛民风,在《无衣》中可见一斑。从这高亢的吼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远古的秦人将士,在猎猎风中磨刀擦枪、挥舞戈戟的热烈场面。
可是渐渐地渐渐地……穿过三千多年的时空,这慷慨激昂的军号声演变成了这样: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无衣》的欣赏,可以让如今中学生去了解《诗经》,亲近《诗经》,从而明白《诗经》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也不陌生。《无衣》的欣赏,也让中学生领略阳刚之美。《无衣》的欣赏,更让学生珍惜深厚的情意,懂得家国大义。
【设计想法】
1.重视变化。《无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质朴直白,这并不影响情感的抒发,主要是因为咏叹中的变化避免了呆板僵硬,运用赋的手法直言了战士们同仇敌忾和协同作战的全部过程,从而递进情感。因此欣赏此诗,可以紧扣变化,联想画面场景,体会情感。
2.从点到面,从意到义。题目为“无衣”,且全诗都以“衣”贯穿,每一章中衣的不同形式又是分散开来的“点”,把握诗境中的具体意义,进而联想和拓展,遵循诗歌教学和审美规律,解决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章叠句”的知识;
2.通过朗读、品读、联读等方式, 赏析诗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变与不变” 中,将万众一心的爱国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地艺术手法;
3.从《无衣》引申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及“新冠”战疫等, 激发刻 苦学习致敬英雄、报效祖国之情,树立为祖国流血流汗、献力献智之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诵读中比较语言变化的内部逻辑,挖掘深层情感信息;
2.通过叙述视角的变换,达成爱国情怀的深度体悟。
教学过程
一、由《蒹葭》导入,引出《诗经•秦风》
来自《诗经•秦风》的“蒹葭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