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100字。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文章内容。
3. 理解两篇儒家经典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预习基础知识,把握文化常识。(自学检测)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 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 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2.《大学之道》出自《 》。与《 》《 》《 》合称为“四书”。
3.知人论世,了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
• 1、民本思想
• 2、性善论
• 3、施仁政,行王道
•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习任务二】
研读文本,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小组结合工具书合作解决。
1、字词疏通。
2、翻译句子。
3、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学习任务三】
探究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合作探究 展示)
(一)1、《大学之道》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大学之道》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