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150字。
光彩昭日月,襟怀冠千秋 —既执着于人生又超然物外的苏轼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被选录在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这首诗歌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所列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首词能让我们具体体会到苏轼对亡妻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和高中都学过苏轼的词,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对苏轼的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是对苏轼的词作按照时间轴做一个梳理,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苏轼的作品及人品。
三、学习目标
体会苏轼作品及人品。
四、教学流程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二)苏轼思想
苏轼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写了大量政论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他有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有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苏轼印象(生平经历及创作)
1.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随父亲和弟弟进京赶考,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2.1065年7月13日,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年仅26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歌内容略)
(王弗与苏东坡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东坡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这就是苏轼,足见他对妻子的款款深情……魂牵梦绕小轩窗,明月松冈痛断肠。
3.1071年,因谈论新法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请求出京任职。
4.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内容略)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报国情怀,气势雄豪,淋漓酣畅。)
5.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起伏龙行(内容略)
(苏轼知徐州的第一年遇大水,第二年(元丰元年)又遇大旱。“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便是他对当时旱情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