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420字。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青溪
教学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文体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长征的相关背景。
2.通读文章,理清结构线索,了解叙事选材的特点。
3.结合文本,概括人物品格,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4.鉴赏并掌握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课前任务:
1、任务一:本文线索是什么?理清思路,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都写了哪些事件。
2、任务二: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文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请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形象特点的?
3、任务三:仔细阅读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说说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它论述“长征的意义”的内容给你议论文写作带来哪些启示?
4、任务四:赏析句子“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任务五:文本中体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长征精神对当代的意义是什么?
导入:本单元课文可以用一个字“站”,一字立骨,串联起6篇文章,完整地论证了我们祖国发展的历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提出“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何能“站”?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我们走向民族复兴,让我们通过作者杨兴武将军所思所感所想来感知一二。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背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赣闽粤),进行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经过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遵循语文学科特性,主要从作者,从亲历者的角度来感受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具体内容文本主要从主席的话语中得到,主席从哪些方面介绍长征的?(任务三)
毛主席讲话内容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
作者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杨成武:“百战将星”,“开路先锋”
福建人,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4年去世。
在漫漫征途中,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多次作为开路先锋,接连突破国民党重兵设防的四道封锁线,参加了血战湘江、激战乌江、抢占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探路雪山草地、攻克腊子口等一系列紧要战斗,在绝境中开辟了前进的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