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9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30 0:34:3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260字。

  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模拟考试(2024.04.13)
  语  文
  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研究立场和方法上,人类学对历史学启示良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民族志学者的个人经验,尤其是参与和移情,被视为人类学调查过程的核心。”历史学者明显受此影响。陈寅恪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了解之同情”,主张研究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实际上就是对“移情”的强调。人们通常说的“设身处地”观察认知人事,也类似人类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
  然而人类学者使用的方法也存在局限。以“移情”为例,其主要困难在于研究者如何设身处地,实现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庄子观鱼,说鱼很快乐。惠施回复说,你不是鱼,你自然无法体验到鱼的快乐。这则寓言,用来比况人类学“移情”方法可能面临的困境,殊为恰当:要得出研究结论,不“移情”或站在研究对象的“主位”立场体验其生活及感受行吗?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移情”并换位体验,其困难似乎比庄子知鱼之乐否更甚。
  英国人类学家巴利结合他自己的考察经历指出:所谓一个陌生民族到头来会全盘接纳来自不同种族与文化的访客,以致这个外来者和本地人并无两样的说法,“让人悲哀的亦非事实”;“你顶多只能期望被当成无害的笨蛋,可为村人带来某些好处。在他们眼中,人类学者是财源,能为村人带来工作机会”。
  研究者原本的文化立场如何能够不影响其研究是一个几乎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无处不在。如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传教士到非基督教地区服务,尽管表示要尊重当地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但文化上遭遇的排异却无法避免。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效果很不理想。这说明不同文化间的鸿沟,是很难通过类似“移情”的方法弥合的。不过人类学者并不是单一地使用“移情”法。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研究立场及方法存在不足,人类学者从语言学家那里借取了“客位描述”的方法,强调以“观察者”身份对研究对象所做判断的恰当性,将客观性和科学性与“客位”相联系。从立场及方法上注意到“移情”的缺陷并试图补缺,对历史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历史学者近年来将“了解之同情”当成口头禅,多少忽略了具有科学特质的观察取向研究的重要性。
  人类学调查方法的局限对历史学者也提供了方法论思考。“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但这一方法也遭遇困难。首先,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明明是针对当下印第安部落写出的东西,却以“古代”命名,是因为原始部落的文明,当其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是很少性状变化的。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外人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以这样的族群作为研究对象是否仍然需要坚持人类学主要依靠“田野”的传统?在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今天的“田野”能反映昨天的存在吗?如果不能,中国的人类学是否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来从事相关研究?而借助历史文献会否因为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导致其研究失去人类学的学科属性?这都有待中国学者认真思考。
  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但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北美印第安人的“居留地”为例,其因外部文化的侵蚀而失去原貌。这提醒历史研究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对多少带有“田野”性质的通过“调查”历史当事人所作的“口述历史”,在时过境迁且缺乏佐证的情况下,也不能盲从礼拜,奉为信史。
  历史学注重“历时性”,历史学者眼里看到的是“变”的一面;人类学相对注重“共时性”,人类学者眼里看到的更多是“不变”的一面。然而但凡是文化,在进入近代以后,在异质文明的侵蚀下,无论其基因如何强大,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人类学家所谓的“田野”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今天的田野,或是介于古今之间者,要找到“原生态”的文化田野,谈何容易!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学高度重视并广泛运用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移情”方法,这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立场与方法借鉴。
  B. “借助历史文献”“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可见人类学起初的调查方法更多立足于“田野作业”,而非文献。
  C. “这都有待中国学者认真思考”中的“这”,指中国人类学面临的研究困境:“山野作业”是否适用于研究拥有文字传承的族群。
  D. 作者认为,“山野”的可信度有待考量,因为即便能传承至今,今天的田野也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并非“原生态”的田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借用人们观察认知人事的日常现象来阐析“移情”这一专业的学术用语,使得说理贴切深入而又浅显易懂。
  B. “几乎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以近乎绝对的言辞,强调了完全不受自身文化立场影响的研究基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
  C. 文章援引摩尔根研究印第安人部落社会的例子,旨在阐释原始部落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很少发生性状变化。
  D. 从北美印第安人的事例延伸推断,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急剧碰撞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习俗很难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目,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 《国语》记载黄帝四妃之子与黄帝异姓,历史学者表示无法理解。这种父子异姓的现象,可以用文化人类学描述的母系氏族社会“子从母姓”的习俗来解释。
  C. 有鉴于许多西方学者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保罗•柯文提出“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主张,认为史家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要“进入局中人的世界”。
  D. 一位学者正在外国进行民族“幸福感”的调查。但有人认为受限于彼此之间的文化隔膜,这位学者认知的幸福感,未必与原住民的真实体验相吻合。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学对历史学的启示,特别是“移情”方法的应用及其局限。作者通过实例和理论分析,指出“移情”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困难,并强调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文章还讨论了历史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提醒学者在使用“田野”资料时需保持警惕。整体论述深入,观点明确,对学术研究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指中国人类学面临的研究困境:‘田野作业’是否适用于研究拥有文字传承的族群”错误,根据原文“以这样的族群作为研究对象是否仍然需要坚持人类学主要依靠‘田野’的传统?在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今天的‘田野’能反映昨天的存在吗?如果不能,中国的人类学是否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来从事相关研究?而借助历史文献会否因为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导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l)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