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60字。
立足课本,模仿创新语言
内乡县夏馆初中 薛金肖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怎样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呢?我认为在模仿中创新语言就属于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方面。
中国教育学家刘海粟告诫他的弟子说,你先要学会模仿,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突破口。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等。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辞海》中说,“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长处,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简言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
既然模仿在学习生活中这么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模仿能力,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这与素质教育提出的创新精神并不相悖。笔者就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语言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模仿传情达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家,表达情意的方式各不一样,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内敛。所以我们学习时要注意了解不同的作家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理解其语言含义,并学习运用。譬如,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但花下也缺不了成却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个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