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堂练习
- 资源简介:
约2470字。
《答司马谏议书》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填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实词。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______________
(2)虽欲强聒 ______________
(3)举先王之政 ______________
(4)辟邪说,难壬人 ______________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______________
(6)胥怨者民也 ______________
(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_____________
(8)度义而后动 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冀君实或见恕也________________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________________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
(4)欲出力助上以抗之________________
(5)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________________
(6)则某知罪矣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类型并作出解释。
(1)终必不蒙见察________________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________________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_
(5)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_____________
(2)辟邪说,难壬人 难:_____________
(3)不恤国事 恤:_____________
练习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称别人称字,“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
B.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神宗是他的谥号。
C.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D.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之辞。
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3.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都是宋朝时期的大臣,他们个性鲜明,政见明确,胸怀磊落,风范凛然。在朝堂上,他们“纠缠不休”,但是他们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个人之间的私怨,事实上,在王安石刚进入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