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堂练习
- 资源简介:
约2700字。
《六国论》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填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_______________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___________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弊在赂秦 赂:_____________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_____________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_____________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_____________
3.请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①________,何哉?与②________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③________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④________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⑤________祸焉。赵尝⑥________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⑦________,李牧连却⑧________之。洎⑨________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⑩________殆尽⑪________之际,可谓智力⑫________孤危⑬________,战败而亡,诚⑭________不得已。向使⑮________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⑯________于秦,刺客不行⑰________,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⑱________,存亡之理⑲_______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练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改变,除去)
B.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诚不得已 (诚:确实,的确)
C.举以予人 (举:皆,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天数,命运)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已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二败而三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B.盖失强援 能克终者盖寡
C.以地事秦 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后秦击赵者再 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弊在赂秦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5.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B.先祖父,已经去世的祖辈、父辈。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C.荆卿,即荆轲,曾被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但以失败告终。
D.郡,古代行政区域,秦代以前比县大,从秦代起比县小。
6.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断定
B.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