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3
- 资源简介:
约10480字。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意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A监苟者B因循之弊C明D诏大臣E为之F以渐G期H合于当世之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这里的“有司”是代指官吏。
B.区区:用来自称。与“秦以区区之地,而致万乘之势”中“区区”意思不一样。
C.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D.洎:意思是“等到”。与“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中的“洎”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用一“受”、一“议”、一“授”,从决策、制定到推行全过程将新法置于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境地之中。
B.王安石坚定变法,无畏人言。“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说明王安石并非不知众多的埋怨讥谤,而是早有预料。
C.王安石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在万言书中认为朝廷和民间都有人才不足的问题,所以大力提拔门下聪慧的年轻人。
D.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多才能庸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5.马端临评王安石,“介甫之行新法,其意勇于任怨,而不为毁誉所动。”结合两则文本,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
(唐)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