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案13
- 资源简介:
约2580字
错误
郑愁予
教学目标
1、体会《错误》诗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莲花的开落”也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2、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错误》一诗,承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写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他盼望情人归来的缠绵之情。本文情景交融,“美丽的错误”是最让人欣赏的字眼,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喜欢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因为它的凝聚、它的隽永、它的神韵,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手法,感受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乐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另一种文化的营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首郑愁予的《错误》。郑愁予的《错误》流传甚广,评论家说它“轻巧隽永”、“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我们来看它何以博得如此评价。
二、作者:
课本注释1。
三、 诗歌内容感知:
第一节: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诗歌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洋溢着清丽婉伤之情,用莲花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的变化着。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长久。“开落的莲花”倒装为 “莲花的开落”不仅形成音韵美,同时又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写“我”对佳人的想象,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
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所盼望的人尚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封闭、沉闷、没有生气;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的表现了思妇的心理。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闱不揭,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
第三节:写“美丽的错误”。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对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
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过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
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