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30 21:58: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610字。

  秘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 2024年10月30日9∶00——11∶30】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线索。在该洞穴埋藏最深也是最早的堆积层中,我们找不到积碳,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在这一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完整骸骨,还有许多零散的骨头碎片,上面带有牙齿的咬痕,其中就包括直立人的骨骼残骸。往上走,到了较后期的堆积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积碳,积碳是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的沉积物,这是人类用火的证据。而在这一堆积层中,所发掘出的是直立人的完整骸骨,还有其他各种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零碎残骸,其中包括被啃咬过的大型猫科动物的骨头,为数还不少。由此观之,洞穴“所有权”的转移,以及谁吃、谁又被吃的角色变化,都生动地证明了火的威力。
  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工具”,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使用火可以重塑自然世界。然而,  “工具”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字眼:不同于一把没有生命的刀具,火有自己的“生命”。即便时至今日,火至多是一种“部分驯化物”,经常不请自来,若不加以谨慎看管,它随时可能脱离控制。
  人类用火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十万年之前。人类用火带来的巨大影响,•远非后面驯化植物或动物所能比及。人类手中的火是地貌景观的“设计师”,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 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注意到自然界的野火能够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野火清除了旧有的植被,火熄灭后,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种子、浆果等,最重要的是,野火熄灭后,新长出的草地又会吸引食草动物前来觅食,而这些食草动物正是人类的猎物。北美的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最后将这些猎物擒获。也就是说,他们首先精心创造出一片“栖息地”,引诱猎物前来,把猎物收入囊中,这也就代表着某种“丰收”,只不过对象是他们有意识吸引而至的。如此看来,早期的人类不仅用火改变地貌景观,而且他们还懂得用火去捕捉猎物。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语文试题卷 第1页 (共8页)
  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放到体外进行。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同时,烹饪所引起的化学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使得智人所需的食物更少。有了火,早期人类就可以收集并进食各种食物,其范围远非早前所及:有些植物长有棘刺、褶皱,或者厚厚的外皮,现在通过火的烹制,就可以将它们去皮、打开;那些坚硬的种子和纤维性的食物,消化它们需要惊人的热量,直接食用这些食物对人类而言得不偿失,现在经过火的作用,这些食物不仅变成了可口的美味,而且消耗的热量更少。
  利用火给人类的基因和生理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若同灵长类的“表兄弟”进行比较,人类肠道的长度还不到它们的一半,牙齿更是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会使食物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理查德•兰厄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的大脑容量为什么这么大,其体积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三倍之多。从考古遗迹中发现,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是与家户灶台同时出现的。
  (摘编自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
  材料二:
  先祖何时跨过了从利用自然火到有控制地用火的这道门槛?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在直立人的早期(大约距今200万年) ,因为直立人与更早的能人乃至南方古猿相比,在体质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而这些改变只有在用火熟食后才会发生。“熟食假说”认为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可看出,人类利用火保护了自己并改变了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形象地表明了“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C.“熟食假说”尽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当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假说。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类对于火的利用,扩太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
  B.材料一第四段“如此看来”的“此”,是指北美原住民能用火整饰地貌景观,捕获猎物的做法。
  C.材料一中将“积碳”作为人类用火的证据,但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仍有待验证。
  D.两则材料都阐述了“火”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在部落出现之后,人们依靠群体智慧学会了如何利用火。
  B.人类对火的利用早于驯化动物,人类借助火捕捉猎物;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驯化动物提供了条件。
  C.如果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木炭或灰烬,这些发现可视为人类用火的证据。
  D.在学会如何控制和利用火之后,人类自身的生活习惯、行走方式和身体特征也全都发生了改变。
  4.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用火熟食”能够增加人类脑容量的原因进行梳理。  (4分)
  5. 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语文试题卷 第 3页 (共8页)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黎明前的故事 (节选)
  茹志鹃
  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