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45
- 资源简介:
约7610字。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这篇文章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文章开篇交代“木叶”的来源,从源头上揭开“木叶”这个意象的神秘面纱。接下来在第2段以“‘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木叶”产生了不少的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则发展到极致。至此明确指出,从最开始用的“木叶”,到后来的“落木”,实际上是诗人大胆的艺术追求。文章第3段继续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引出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4—6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这里作者提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的问题,指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接下来,作者借助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进行了一场充满诗意的“高木”和“高树”之辨,指出高树给人饱满的感觉,高木则给人空阔的感觉,进而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比如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人们想起树干,而不大会想到叶子,“叶”因为其繁密性而常被排斥在“木”的舒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也因“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如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树叶”并不比“叶”多一些含义,就势指出“木叶”异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诵 征戍(shù) 招徕 (lài) 潇潇落木
B.钟爱 无妨(fáng) 绵密 得鱼忘筌 (quán)
C.洗练 寒砧(zhān) 桅杆(wéi) 秋风袅袅
D.浮燥 疏朗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shuò)
2.填人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人们 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原来诗歌语言的 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A.好像 精妙 排除
B.似乎 精妙 排斥
C.似乎 奇妙 排斥
D.好像 奇妙 排除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谢庄、庾信、杜甫、吴均都曾用“木”字来展现秋风叶落季节之中的鲜明形象。
B.沈佺期、杜甫的诗句中,不仅用过“木”,也都用到过“木叶”这一概念。
C.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他们从“木叶”这一意象中受到了启发。D.“木叶”与“树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4.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高树多悲风”中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