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课堂教学设计
泉州市奕聪中学 杜振华
【设计思想】
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经历,构建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新知识,达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本课将以探究为主线,充分重视情景、问题、体验、合作、自主、交流等教学元素,力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一些航天技术的成就。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以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教学仪器】
(1)体重计、超重(失重)演示仪、纸条、钩码、各类超重(失重)小实验器材。
(2)DIS实验设备: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说明:1 激疑1——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激疑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激疑3¬——为什么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
2. DIS是“数字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本实验可记录超重、失重现象中拉力或压力的变化过程,显示瞬时值的大小。
3.“实践应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超重、失重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自主实验等,并通过自主活动和交流体验猜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
学生实验1:用纸带挂上钩码,然后迅速上提。(弹簧秤补充验证拉力变大)
现象:纸带断了。 (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怎么会断呢?)
学生实验2:某位学生称体重,在秤上蹲下和站起。
现象:秤的示数发生变化。 (难道该学生的体重发生了改变?)
由以上两个学生实验引出课题“超重和失重”
板书: 超重和失重
问题提出:
从实验出发,围绕着超重和失重,学生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解决问题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
1. 纸带断了说明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了,大于钩码的重力。
2. 磅秤的示数表示的是人对秤的压力,秤的示数增大表示人对秤的压力大于人的体重。
这些都是超重现象。
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文字描述。
板书: 超重 失重
F> G (或N>G) F< G(或N<G)
学生指出实验中的失重现象:秤的示数减小表示人对秤的压力小于人的体重。
分析:在超重和失重现象当中物体实际重力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
探索研究:
1)实验探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