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式的烦恼——十七岁,你为什么不快乐

作者:lymwsl20041210  时间:2007/4/12 1:23: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99
  解读一:中国高中生幸福感位居第二 
  四同高中生中,美国高中生对自己最满意,其次是中国高中生。中国高中生拥有较好的生活品质,自我满意度较高,幸福感较强,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高中生。
  调查:美国高中生对自己满意的为85.2%,中国为69.2%、韩同为57.2%、日本为43.6%。中国高中生认为自己幸福的比例同美国差别较小.中国和美国分别为82.7%和83.8%,日本和韩国为77.4%和73.3%。
  分析:与日韩两国的高中生相比,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有着更加积极的评价,这种比例低于美国,可能是由于中国人更加尊奉谦虚的原则,在评价自己时,他们会相对低调,而美国人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个性张扬,他们会更倾向对自己做出高的评价。
  解读二:中国高中生对学历的期望最高 
  高学历是四国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国高中生竞争压力最大,他们最大愿望是“考上理想大学”和“提高成绩”,关心程度也为最高。w 
  调查:希望自己今后取得高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中国高中生为77.5%,其他三国依次为美国74.7%,韩国69.7%,日本52.5%。四国高中生对毕业后去向的关心均达到了90%以上,成为他们不安和烦恼的主要事情之一。
  分析:中国高中生在这一部分的高比例原因,一是中国的传统历来比较重视学习;二是考入好大学、获得高文凭是中国高中生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保证。
  解读三:中国高中生更注重朋友间的精神交流 
  四国高中生都会选择值得信赖、可以相互倾诉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但中国’高中生更注重朋友间的精神交流,美国、韩国、日本高中生则把与同伴快乐玩耍作为重要标准。
  调查:美围、韩周高中生把“一起打闹”作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分别是93.1%和77.5%,日本高中生将此排在第二位(f60.6%)。中国高中生选择朋友的第一标准为“能直接表达自己意见”(66.9%)。
  分析: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人际关系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解读四: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最不快乐 
  四国高中生与母亲的关系都明显好于与父亲的关系。当孩子有了好成绩时,韩国的父亲们是最高兴的,其次是美国父亲、日本父亲,最后是中国父亲。母亲的排序则为日本、美周、韩国。中国母亲居最后一位。
  调查:美国高中生认为和父亲在一起很快乐的比例是68.1%,其次是韩国(65.4%)、日本(64.3%)、中国(59.3%)。韩国高中生认为和母亲在一起很快乐的比例最高,是91.9%,其次是日本90.7%,第三位是美国76.7%,第四位是中国(68.7%)。
  分析:中国父母比较传统含蓄,感情相对内敛,和孩子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或者沟通方式存在问题,也由于他们较少为孩子感到骄傲和快乐,较少表扬孩子,使得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快乐比例最低。
  我们该到哪里去 
  找回丢失了的快乐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的身心一天天成熟,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也在一步步地缩短。似乎从进入高中的那一天起,我们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自我人格的确立,父母的高期望值,人际关系的交往,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无一不让我们穷于应付。
  而在所有需要面对的事情中,来自学习和高考的压力,让我们“最不快乐”! 
  张路雄: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张路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从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实际表现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改革已经不行了,实现素质教育的阻力必须从根本上破除。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阻力是什么?正如最早使用素质教育提法的李岚清所讲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那样,应付考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主要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制度人手才可以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高考制度的选拔性质是高考制度的最主要弊病。选拔性考试就必然要通过加大出题难度以加强区分度,越是参考人数多,试题越要难,不然无法通过区分来完成选拔的目标。这是选拔性考试本身性质所决定的,不改变考试的性质就无法实现“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其实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并且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高考制度确实按文件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加高考的次数,一些城市已经实行春季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命题由实行“3+x”到由十几个省自主命题;给一些学校招生自主权,一些名校可有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复旦大学还试行了面试的办法。
  但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改革没有触动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高考制度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整个的基础教育还在按“应试教育”的模式运行。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尊重 
  孙云晓,1955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心理学上,10岁到20岁是叛逆的年龄,20岁到30岁对父母理解,30岁到40岁对父母有爱。而17岁是最容易感到痛苦的年龄,最容易冲动的一年,因为这时的梦想是这么浪漫,理想是这么真切,与现实又那么不能容忍,特别容易产生不满意。当人成年之后,都觉得已经过去了,因为是一个过来人,就不把过去的痛苦当痛苦了,是非常释然的状态了。
  而17岁中学生,恰恰又不能释然,他就那么较真,就那么一点点事情就非要钻牛角尖,这就是这个年龄的特点。青年期的孩子,特别是十六七岁的还有一个特点,心理是动荡的、冲动的。他会为失去一段友谊一个人一句话,泪流满面,彻夜不眠。在这个年龄,你可能把它看得“天大”,走过这个年龄你会觉得它很小,长大以后,就强大了,不会关注这个伤害了。 
  为什么说青春可贵,因为青春是花季,它是第一次,第一次心灵有了感应,有了感受,这种感受是很美好的。人长大以后就变得很复杂了,经历很多,就变得粗糙了,不同的年龄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感受。
  我工作的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调研,发现全国中小学生对父母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是说话不算话。最希望父母做的是什么?第一个是信任我们。
  我有一个建议,最重要的是两个字:尊重。成年人一定要尊重孩子,老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当然要尊重老师和父母。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包括老师,都有一个误区,他们对孩子,意识不到孩子的变化,对孩子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是不合理的干涉。没有尊重的爱是很伤害人的,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然后是尊重孩子。把尊重作为一个基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