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中的特殊字词

作者:胡丹红  时间:2007/4/13 22:23: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77
  近几年高考中,诗歌鉴赏题题型出现了从客观向主观的变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过去,题目中的选项对学生理解诗歌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而现在,对诗歌每个信息的提炼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分析。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从它不多的词语数量中分析它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从它俭省的语言外壳中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我就诗歌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一简述。只有抓住了这些特殊的现象,才能更迅速准确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们解题答题的准确性。
  一、把握诗中词性活用的词,体会诗作的意境传神处。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同性。而这些改变了词性的词,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在句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中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经过香积寺的景物。但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何呢?根据文言知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两个活用词“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可见此诗通过“咽”、“冷”两字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难怪《诗境浅说》曾写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也。” 
  确实,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所以,它也是古人作诗时字眼的锤炼点。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其中的“红”、“绿”的活用写出了樱桃变红、芭蕉转绿的动态,抒写了时光在不停地流逝。其中的惋惜之情宛然可见。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两个活用字“老”、“肥”,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雏莺渐老、梅子渐肥的过程,个中滋味岂能用言语形容? 
  二、把握诗中语序颠倒的词,体会作者的情感侧重点 
  由于声律和修辞的要求,古诗中词序倒装的现象是家常便饭。不过,这种特殊词序的出现有时也是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感情而设置的。
  记得学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有学生认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比原句更容易理解……比较这两种语序,改后的句子画面中心归结于“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远远不如原句之中“浣女”、“渔舟”之动鲜明可见;而且“浣女”、“渔舟”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能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大大增强了画画的动作性、鲜明性,从而更写出了作者对远离世俗、远离官场的向往之情。w 
  诗歌中的这种倒装词序,不单单体现了诗歌这种艺术的错位关,更重要地是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真正要强调的思想感情。又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乎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分别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荣坠落的景象。
  三、把握诗中有意省略的词,体会诗歌的语言含蓄美。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对此,金开诚先生曾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诗歌的场景,以期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最典型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都采用了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犹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了我们很多悬念,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去完整,从而真正掌握整首诗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一骑红尘”是否是引起“妃子笑”的直接原因呢?显然不是。这中间的联系全凭着我们的想象与补充,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也就在我们内容的弥补中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诗歌就是如此。几个意象要靠读者的想象、补充,才能连缀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凝固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诗味,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魅力。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诚然,特殊的语言结构是诗歌创作的必需,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这种语言结构,并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对问题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应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