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害孩子也害了老师

作者:王晓渔  时间:2007/4/16 6:35: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3
      《阅微草堂笔记》的书名是不是弄错了?”阅微”应该是“阅读”啊!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高级职称评定时,向评审教师提出的疑问(《北京晨报》4月10日)。 
  这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么?据记者在上海等地调查发现,一些中小学教师的课外阅读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我曾有幸给一些小学教师上过文学 
课,亦有同感。他们不仅对现代文学经典非常隔膜,甚至对大众文化也不甚了了,提到对年轻一代影响深远的电影、歌曲,几乎一无所知。 
  当然,不能由此推断全部中小学教师都是如此,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外阅读严重缺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值得深思的是,那些缺乏基本文化常识的教师,往往是应试教育最为坚决的执行者。古人云:教学相长。如果双方如切如磋,“相长”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使角色互换,还是围绕“道”、“业”、“惑”。可现在双方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相长”的是分数和奖项,不管衡量教师还是衡量学生,都是以此为标准。据说有的学校招聘教师,不重视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是把此前一年高考试卷拿出,根据成绩录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时候,也把自己应试教育化了。 
  如果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循环,而教师是曾经的学生,学生是未来的教师,那么应试教育的逻辑就可能续传不断。虽然“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也被应试化。你说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明天就会出台传统文化三百题;你说要加强艺术修养,明天就会看到艺术知识五百问。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教师“不读书不读报”多半不是条件所迫。城市里相对较为充足的文化设施,使得他们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得各种书籍和报刊。报道也提及,某校每年给每位教师自主选择订阅200元的杂志,有的教师却表示不如直接发钱,原因是订了杂志也不会看。对于这种主动拒绝阅读的现象,依靠外部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可能适得其反,对教师进行“填鸭式”阅读,跟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一样,都不会获得太好的效果。 
  我更关注的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者没有经济条件获得报刊,所以被迫处于没有课外阅读的状态。如果能健全乡镇和学校图书馆,倒是有可能缓解这个问题。不过,这又涉及到经费问题。除此之外,图书采购也是一个容易出现偏差的环节,如何能让现有的学校图书馆不充斥着各种习题集,也是强化教师课外阅读必需要面对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