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18 7:57: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21
一、参照2006年考试说明,瞄准2007年高考
1.2006年考试说明的学习
自主命题的省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进行改革和重组,以全国卷为方向。2007年江苏高考是3+1+1方式高考的最后一年,江苏省是第四年自主命题,本着平衡过渡的原则,估计在这方面不会有大的突破。
2006年在阅卷方式上,江苏肯定了前一年的方式,第二次实行了网上阅卷,将每位考生的作文扫描进电脑,两位或三位老师同时对一篇作文评卷,一方面提高阅卷速度,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阅卷质量。这就要求考生要用黑色的0.5毫米的签字笔书写,更要注意字体规范端正、卷面清晰整洁。
2.“写作”
2006年语文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考查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文章,以此推知2007年高考对“写作”的考查要求变化不会太大。
但是2006年写作的作文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改变了一直以来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形式,应该关注。2006年考试说明: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二、解读2006年高考试卷,研究命题角度
2006年全国高考共有17份语文试卷,其中全国卷2份,自主命题的省市14份。认真解读这17份高考试卷,研究同一考点不同的命题角度,对全面理解考点内涵和命题思路,设计考点专题复习内容有特殊的指导作用。
第一轮复习我们将安排学生做2006年高考的江苏卷、山东卷、广东卷、上海卷等,以及部分省市的文言文、现代文、诗歌鉴赏,本轮做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
作文复习中要注重审题的指导,还要适当训练一下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关注与社会、自然以及与人生、与自身发展有关的作文材料,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复习的有序进行,做好语文学科的提优补差
本轮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时间 内容 备注
第一阶段
2月初至
3月底 (1)按考试说明,重点复习语音、字形、词语、熟语、标点、病句、语言表达七个专题的练习讲评。以《世纪金榜高中语文复习方略》为复习内容逐一落实,并将2006年16份高考试卷(除上海卷)的相关考题集中起来各组合成一张试卷,每个专题用一节课的时间当堂完成当堂讲评,以巩固复习“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效果。 2006年3月底左右是苏州一模统考统批阶段,试卷分析讲评需要两天,因此本阶段实际上课时间只有六周,上述语言知识专题练习估计有两个专题要放在课余训练。
(2)以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翻译、科技说明文阅读、散文(短小说)阅读鉴赏四个专题为穿插,以便迁移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3)作文每周一次,每两周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写作计划见下)
第二阶段
3月底至
4月底 ⑴以综合练习为主。使用资料:①2007年各省市高考模拟卷;②江苏省重点城市上学期期末试卷、省内特级教师预测卷。③《世纪金榜高中语文复习方略》。 预计每周语文课安排:星期一两节课连上,独立完成一张试卷的第一至第六大题;课外作业布置第二份综合练习卷的第一至第四大题。星期二一节语文课讲评周一所做的第一份综合卷的第一至第六大题,课外作业布置第二份综合卷的第五、第六两大题。星期三一节语文课讲评第二份综合卷的第一至第六大题;课外作业布置做第三张试卷的第一至第四大题。以此类推安排星期四至星期六的语文复习课,每周在周四或周五安排一节作文课。
⑵一模之后,通过质量分析,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和鉴赏的查漏补缺复习指导和训练讲评。 ⑶二模(苏锡常镇卷)估计定于5月6日~9日举行,二模统考统批加试卷讲评也需5天时间。
第三阶段
5月初至高考 ⑴以综合练习为主。使用资料:①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卷;②江苏省重点城市2007年一模卷;③各大市二模卷。复习安排同第二阶段。
⑵根据二模和我校情况,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⑶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强化复习训练。
⑷考前应试技巧指导。
写作复习计划单列,贯穿三个阶段复习始终 ⑴坚持两周一篇大作文的数量标准。
⑵精批与略批相结合,积累作文评讲素材,以评讲为重点加强二次指导。
⑶强化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审题、立意、构思、列提纲、成文;一小时快速完成;书写规范端正清晰。
⑷在掌握各种文体基本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强化擅长文体的写作。
⑸形成“写作”复习系列。整个复习阶段“写作”训练安排六次:
第2周:如何达到作文的基准分?(不走题,三基本)
第4周:作文如何审题?
第6周:作文如何小题大做?
第8周: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第10周:怎样写好开头和结尾?
第12周:怎样在作文中设置亮点,力争拿到发展分?
四、认真进行个别辅导,加强方法梳理,心理疏导,满怀信心,参加高考。
个别辅导的主要有三种对象:一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是提升作文水平),二是本一、本二预测线上的临界学生,三是对语文学生缺乏信心的困难生。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力争语文学科在2007年高考中来个皆大欢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