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状,对症下药,提高实效——高考冲剌阶段的复习计划
作者:淳安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间:2006/4/21 7:03: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28
普通高中的学生学语文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的高付出不一定有高收获;学校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入了误区;同时,语文还面临其它学科大量练习的冲击,学生往往把语文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位。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
一、认真分析学情,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本届学生,由于高一高二阶段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一时积重难返,在学习状态、知识结构、解题技能诸多方面存在缺陷,严重制约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学习状态方面
1、目标模糊,竞争意识不强。多数同学学习没有方向感,不明白高中读书的潜在目的和最终目的,对成绩的上下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竞争观念不强。
2、对高三学习特点认识不够。高三学习,难度大,范围广,方法多,能力强;大容量,快节奏,高强度;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听不完的课;归纳,总结,联系,应用能力并举。所以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却出现了成绩只降不升的现象,这对学生信心打击较大,需要教师加强情感投资,寓激发兴趣、培养自信于日常教学和思想工作中。
3、被动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不得法。坐等上课,课前无准备习惯;课前对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不重视听讲、记笔记、错题订正、课后复习和整理总结,只知道做题、套题,不做题后反思总结,不会转弯。学生进入高三也本能地意识到学习紧张,所以投入的时间颇多,但收效甚微,不知道怎么去学。这点特别需要老师的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4、注意力不够集中、稳定。二中身处城镇,各种社会影响明显,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于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杂念,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跟不上讲课思路。
5、学习无计划。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指到哪里,学到哪里,无轻重缓急,浮躁不安,需要教师制定周密而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紧跟教师步伐。
(二)、知识结构方面
1、基础知识薄弱。概念模糊,不能辨析,对课本相当陌生,知识结构零散,不够系统,统一思想,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显得特别重要。
2、知识面相当狭窄,不能运用课余时间进行延伸,没有积累知识习惯,不知道怎么去想问题和深化知识,不能用常识和过去经验去解题,需要加强课外阅读,加强课外知识学习,拓展延伸。
(三)、解题技能方面
1、基本技能不熟练,只满足于结果,不重视过程,正规考试,不是粗心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考试中出现粗心错误而失分普遍。
2、记忆不牢,理解不深,运用不活。知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所学知识联系不上。
3、审题能力差,解题不规范。审题马虎、不全,缺少方法,不会联系;过分纠缠部分,而迷失了主体和方向,审题断章取义;不能辨证思维,不会分主次,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条理性差,不完全,不完整,书写不规范。
4、分析能力欠缺,归因分析不具体,不科学。 死钻牛角尖,出不来,思维僵化,不能多角度思维,找不到突破口,方法单一,不能形成正确解题思路,不能从个别推理到一般,从现象看到本质,从静止联想到变化;只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
鉴于上述学请,同时根据二中历届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把学科目标定位为省平均分多一点,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相应的语文学习目标,考重点大学的同学目标为115分,考本科的同学目标为105分,考专科的同学目标为95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目标为90分,以“跳一跳”能达成为好。这样,使每个同学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二、以《考试说明》为依托,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考试说明》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高考命题不得超越或违背《考试说明》),又是对广大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命题“信息”。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能力要求、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它的“题型示例”可以让考生准确把握测试内容、能力层次要求及题型。准确抓住《考试说明》的前后变化,从中可摸索出命题趋向。我们觉得测试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项能力是近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明乎此,在备考中才不致于走弯路。
《考试说明》把语文能力分为ABCDE五个层级,并给每项考试内容都注明了能力层级,在复习时,我们指导学生首先将这五个能力层级的要求和后面附录的考试内容一一对号,梳理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再进行能力训练,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以高考试题、试卷为蓝本
(一)全面研究高考试题、试卷
全面地研究高考试题,包括它的总体设计、各题的考查目的、设问的角度、干扰项设计的特点、解题思路等等,对于“稳定性”试题应特别关注,认真地探索。稳定性试题指的是年年都要考的平平实实的试题,它既有良好的检测功能,同时也具有训练的价值。如:文言文阅读中实词词义的理解,特别是根据语境选择、推断词义,虚词的作用,句子(关键句)的翻译、句意的理解。文意方面主要是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联系等等。很多人关注高考试题,往往对其中的新题、巧题津津乐道,效颦不已,须知,新题、巧题是可遇不可求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题巧题在试卷中也不会占很大的比重,在今后的命题中往往不会再现,如果重复出现岂不又成了陈题拙题?
(二)有效地使用高考试题、试卷
研究高考试题,旨在为我所用,原题照搬甚至原题照考,甚至高三一开始就以此来“压”学生、“吓”学生是极不科学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过早地丧失信心,我们是复习,是训练,而不是重复式的考试,务必讲究训练的效率。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改造和使用高考试题。
1、拆开法。即将高考试题化整为零,实行专题复习,每一阶段“只取一瓢”,其他试题留待以后训练。
2、归类组合法。即将近年来同一考查内容的试题加以分类,再由易到难,由同一到相近题型到有所变化的题型,相对集中起来训练。这样讲规律更具体,讲方法更实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3、微变法。即将原题加以变化,改造为更适合于训练的题目。如,选择题,可改造为选某项,并在括号内说出选某项,不选某项的依据,减少猜测的几率;将辨识语病题改造为修改语病题……
对高考试题,我们根据对象进行了选择,舍弃了那些过难题,争议较大题,难于讲评题,选择的标准是难度适宜,宜于讲清规律,学生容易受益。
例如文言文试题,宜选较易的文段,我们选择了何子平传(1994年)、郑善果母(1995年)、郭永传(1996年)、李若水传(1998年)、苏琼传(1999年)、李广传(2002年)等等;社科文阅读题我们选择了《世间最美的坟墓》(1991年)、《中国诗与中国画》(1994年)、《贝多芬之谜》(1996年)、《报秋》(1998)年、《创造宣言》(1999年)等等。
与此同时,在使用试卷时,还对学生强调注意下列几点:
1.要建三个“30分”的意识
高考语文除写作60分而外,有三个“30分”。这便是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30分;古诗文阅读和默写30分;现代文阅读30分。建立三个“30分”的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复习中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
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识字量、词语积累是明显不足,正确运用的能力更不足,这在语言基础题和作文中表现得很突出。应该尽量增加语文积累。
3.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丰富心灵世界。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语文,也是考文化。学语文,要十分重视吸纳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
4.提高读懂古代诗文、现代文的基本阅读能力,要真正在读懂上下功夫。
5.提高基本的写作能力。
(三)重视试卷讲评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
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