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何时才能让“素质”来做主!
作者:不详 时间:2007/5/15 13:32:06 来源:兰州日报转载 人气:379
可是当我们忘却焦灼的时候,真正面临高考的学子却如当年的我们一般,重陷紧张与不安的旋涡。距离高考还有1个月时间,不少考生已经患上了所谓的“高考焦虑症”。
过度紧张、情绪失控、体力透支、易怒易躁……考生诸多不正常的行为表现不仅让家长和老师充满了忧虑,也给考生自己陡增了压力。心理疏导、聊天谈心……学校和家长采取了种种措施为考生减压排忧,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紧张、焦虑、不安、怕失败的心理依然困扰着众多的孩子。
比起当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读大学相对容易多了。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高校招生翻番增长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考生都能进入高校学习。除高校的计划内招生外,还有高职、民办高校、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等诸多补充教育手段,帮助孩子实现大学梦。高考似乎已不再是改变命运、跳出平庸的唯一途径。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看似平常的高考还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压力?
深究之下,就不得不说说现行的教育体制。尽管“素质教育”被有识之士喊了好多年,但遗憾的是,我们依然在沿袭着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唯学历是举”的用人和选才机制大行其道的现状,给了应试教育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为分而考,为考而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长和老师,在考生和家长心里,考不了好分数就上不了名校、挑不到好专业,不是“热门”专业、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不会得到心仪的好工作,就没有锦绣前程。分数成了成才与选才的主要标准,成了进入好学校、选择好工作、寻求好出路的“天梯”,而个人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品格修养……则不受重视,不予考查。家长以分数评定孩子,上级用升学率考核学校、学校用成绩评判教师工作……一切都在围着分数转。相比之下,素质教育只能被模糊成“概念”,因而无法真正融入课堂教育。
素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不仅仅是片面追求分数而导致的“高分低能”,更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隐患。所谓的“高考焦虑症”一方面源于学生对高考机制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忽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表征。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让“素质”做主,如果莘莘学子的命运不再为分数所主宰,如果社会用人能够“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如果所有的如果都能够实现,谁还会去为那个“高考焦虑症”而担心、忧虑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