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考试·作业·期望
作者:不详 时间:2007/6/2 8:18: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85
分数•考试•作业•期望
分数
教育的目标,本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以分数论成败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统统都围绕拼成绩、争高分这一个目的。而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自然也只有一个目的:考高分。
首先,只有考高分才能升学,才能挤上独木桥,才能改变命运。
分数是学子通往高等学府的阶梯,是通往高质量人生的敲门砖。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分数已不仅仅是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威力,中考乃至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也要凭借分数。为求日后升大学以及有较佳出路,竞争入名校就读已由中学提前到小学,甚至提前到让孩子在有名气的幼儿园就读。由于名校名额有限,竞争也就更加激烈;能不能入名气好的学校争取较好的教育资源,那就靠分数了。只有考高分,你才有资格选择条件好一点的小学、中学。否则,要想被学校接收,就要家长掏钱。在家长看来,花钱买分是一种投资,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为了将来考高分,在需要的时候必须舍得花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如此追求分数,自然不肯降低对孩子在分数上的要求,他们和学校老师一起,扮演着监工的角色,逼迫着孩子为分数而奋斗。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考高分才是学习好的表现,才是好学生的表现。没有一个好分数,自然就是学习差,就是笨,就是差生。所以,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都把分数看做脸面。考好了暗暗得意,充满自信,自我感觉良好;考不好,则满是自卑,自觉低人一头,自己把自己就划到“差生”的行列。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可是因为分数在目前这种以考试为评估手段的教育体制下,具有比皇帝的尚方宝剑还要威慑人心的力量,谁能漠视分数,抛开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呢?所以,尽管育人者心里很清楚,评判一个学生要看全面,平日里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是他们的头脑中难以放下分数这个标尺,他们不自觉地总是以分数为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所以,为了做老师眼里的“宠儿”,孩子们不得不争取高分。终日被分数这个紧箍咒禁锢着,孩子们哪里会有快乐可言?又哪里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考试
目前教育制度依旧是“应试”,升学要靠考试来把关,测评要靠考试来摸底,教学工作的评定要靠考试来衡量……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几乎都要靠考试来解决,所以教育离不开考试。也正因为考试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渐渐地本是一种检测学习状况的方式,却演变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仿佛教育就是为了考试成功,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可是在当今教师和学生心里,这成了理所当然的观念。于是,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制造考试、准备考试、迎接考试……
很多老师每次考完试,讲评完试卷之后,都要求学生把这张试卷从头到尾再做一遍,对于那些在考试中做错了的题,则不仅仅是“再做一遍”,而是进行若干遍地“改正”。就拿语文来说,试卷中每错一个字,要求罚写100遍。有时,学生因为生病请一天假,一首唐诗没有学,结果考试的时候要求默写这首诗,学生一个字没有写。结果,老师要求学生把这首诗默写100遍。其实,孩子写几遍后,已经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了,可那90多遍还要写,因为不敢跟老师“讨价还价”,否则换来的是更多的“罚写”。
老师的惩罚要承受,家长的责罚也难逃脱。考试结束后,考得不好的孩子大多是硬着头皮回家,他们害怕父母问考试情况,问考试分数,偏偏父母眼睛盯着的、心里惦记着的,只是这考试分数。很多老师喜欢在考试结束后开家长会,学生把家长会通知书称为“死亡通知书”,可见其恐惧程度。
我曾就“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的问题问过很多小学生,得到的回答92%是“为了考大学”。仅有少数孩子说,为了学知识。孩子们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告知:“我们学习是为考大学。”于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孩子们抱定一个信念努力学习着,努力应付着各种考试,顺理成章地成为“考试的机器”。所以就有了上了大学后,太多学生突然之间迷失了方向,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因为多年来支撑着自己不断学习的目标实现了,已经置身大学校园了,突然就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再为什么而学习了。
如果仅仅是迷惘,我们的忧虑也不至于太多。让人揪心的是,这些考试机器大多是高分低能者,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考入大学后,却在更多方面表现出低能,很多甚至因为无法适应与中学时候截然不同的生活而辍学。
更大的悲哀还在走入社会以后,只读圣贤书的“考试机器”懂得如何考高分,却不懂得如何找工作,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装满了一脑子的答题技巧,却缺乏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本领,更无从谈创业、发展……当自立成了问题,生存受到威胁,他还会有快乐吗?
作业
对于只求分数的教育来说,在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的心里,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实现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搞题海战术,加大学习量。也就是说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就是如何把考试内容背得滚瓜烂熟、扎实,自然需要反复练习,加强巩固熟练程度。如何反复练习?自然是不断布置习题,布置各种或者默写或者计算的学习任务。长久以来,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竞相延长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后来,在“减负”的政策压力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但学习的时间并没有减少,相反大有越来越加长的趋势。也就是说,把学习任务带回家,即作业。
中国有句老话:“熟能生巧。”没有别的捷径,要想不被“考倒”,就要在平时下苦功夫,即便不能做遍所有习题,也要力克题海,胸装题库。那好,课堂上练,课下练,放学回家也不能闲着,看看现在孩子上学、放学背的书包有多大,就知道他们回家要做多少作业。我们说老师工作强度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被作业所累,因为每天要批改大量的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累,那学生写作业岂不是更累?
据调查,中国近半数学生认为作业太多导致睡眠不足。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小学生睡眠应达到10个小时,中学生则应该达到9个小时。但调查发现,我国有7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够。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我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进行的调查表明,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8.6小时,其中不足10小时的占78.6%,7%的小学生不足8小时。中学生平均每天睡眠也只有7.4小时,不足9小时的占87.1%。对于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与学习有关,选择“作业太多”的最多,占49.5%;选“学校要求到校时间早”的占24.4%;选“校外学习”的占13.4%;选“家教补习”的占6.7%。
目前,中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已经逼近或超过学生身体机能的承受极限,中小学生逐渐成为全国最辛苦的弱势群体。背负如此沉重的大山,快乐已成为孩子们的奢侈品。
期望
一直以来总忘不了这样的一个场面:在一些少儿才艺比赛现场,每个参加比赛的孩子身边都围绕着三五个家长,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紧张、焦虑,一会儿嘱咐孩子好好发挥,一会儿帮孩子整理妆容,一会儿跑到评委席上打探消息。看起来,家长比参加比赛的孩子要紧张得多。孩子们脸上倒是没有紧张的神色,可是我依旧觉得他们可怜。我担心他们瘦弱的身体背负不了周围这么多家长的期望。
其实类似的场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尤其在中考、高考考场外,我们很容易看到并不陌生的表情:期待、不安、焦虑……
身为父母,没有不对孩子抱美好期望的。怀胎十月,我们期望生下来的宝宝健康、漂亮。孩子呱呱坠地,果然健康、漂亮,我们又开始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尤其上学后,更是期望孩子有天赋,能有好的成绩。此后我们的期望就更多了,要孩子进重点中学,将来考名牌大学,最好再考上硕士博士,出国留学,有一个锦绣前程……总之,孩子一路走来,我们的期望就一路追随。
尤其现在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除了把浓浓的爱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之外,更把满腔的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需要背负的期望更多了。
随着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每个人都有了危机感。父母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的同时,更希望孩子拥有过硬的本领,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对那些因社会因素失去追求更高学历的机会,如今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家长来说,更是为了弥补自身的缺憾,而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而不必像他们这样,整天为下岗担忧,为没有好的发展前景遗憾。
所以说,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强烈,因此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在父母看来,教育是孩子日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首要推动力。所以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就急不可待地为子女制定人生计划,并节衣缩食积攒财力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在中国的大城市,有70%的家庭将收入的1/3用于子女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教育”就成了头等大事。我认识的一个小女孩,3岁被父母送到一家私立幼儿园,每天从早晨7点开始上课,一直学到下午5点放学。三年如一日,到上小学时,孩子识字300个,读得懂中外名著,会速算,会英语对话……文化水平几乎超过了我读书那个时代的初中生。而在我们置身的当今时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博学”,甚至比这个小女孩还要厉害。
社会竞争如此惨烈,家长不得不层层加码,于是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不理智。
近几年,为逃避学习压力、逃避父母的压力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多了,患了“学校恐惧症”、“学习恐惧症”的孩子多了,甚至自杀的孩子也多了。
据调查,现在六成孩子有中度精神压力,主要原因莫过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调查者列出四个选择项:高成就、能适应社会就行、顺其自然、一般,有37%的家长选择高成就,44%的家长选择能适应社会就行。没有一位家长选择一般,选择顺其自然的也不多。而如果孩子参加竞赛,19%的家长要求孩子得第一,59%的家长要求孩子发挥最高水平。
更有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才能找到好工作……可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只有19%的同龄人进入大学,读到博士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并不是考好分数就一定能进入前15名的,有人做第一名,也总要有人做最后一名。
正是因为家长如此高要求,孩子们小小年纪竟然有“活得很累”的感慨。前段时间甚至有人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66%的孩子有中度精神压力,具体表现为有攻击性行为的焦虑情绪。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状态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自己对孩子有较高要求是对孩子负责,是对孩子好。如果不这么要求孩子,就是对孩子的成长不负责任,就是没有担负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任。
家长望子成龙,而教师也希望自己培育出来的学生有出息,所以也是对孩子寄予厚望。而为了实现这些愿望,他们严格要求学生,给学生加大作业量,延长学习时间,错一罚百,优而奖励劣而惩罚,将学生变成学习的奴隶,整天为分数、为考试、为作业劳碌不息……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幸运,生在这样一个物质富有的时代,而且因为是独生子女,几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什么有什么。如果单从物质角度来看,现在的孩子的确幸福。可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却患上了“童年恐慌”,出现了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甚至有了“末日来临”的感觉。这能说他们幸福吗?
打着为孩子好,为孩子的将来负责这样的旗号,投诸孩子身上种种期望,就这样让孩子陷入看不到希望的痛苦深渊中,一路挣扎一路成长着……
不知道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回顾这段充满血泪的求学生涯,会发出怎样的哀鸣?
(摘自《快乐教育18法》 漓江出版社出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