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综合性学习”
作者:卢云 时间:2007/6/4 5:54: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81
一、 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1世纪又是一个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同过去时代发展主要依赖于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相比较,当前我国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将“人口众多”这一劣势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所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认可的愿望,何况是处于“未完成式”的少年。会了就愿学,就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的教学大纲要求过高,要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而作为语文学科,可以多角度的看问题,长此下去,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答不到标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而新课标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科共同的基本要求,比如语文试卷中常出现的题: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出你阅读的一本名著,概括一下它的主要内容;读了这首诗或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的题目,可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二、 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独立、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倡“自主、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我要学”体现了自主性,而“我能学”则体现了学习的独立性。每个学生,除特殊原因外,都有很强的潜在和显露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低估或漠视,甚至压制这种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亲身的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团队竞争意识,又弥补了一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教学过程已远远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口语交际、人际交往、思维碰撞、情感影响、审美体会的过程,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小可。语文学科的领域较为广阔,语文的探究对象可以是自然、社会,也可以是自我和他人。方法多样,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创办报刊、体验生活、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这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
三、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以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应注意到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是由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和口语交际的整体发展,语文和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构成的。它是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的,比如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选编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也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
总之,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便是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统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自己的母语,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