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0字。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中秋节谈月亮文化
安溪凤城中学 高泉旺
活动目的:
1、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提高搜索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2、了解有关月球的人文现象,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积累有关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上图书馆或网络收集有关月亮的来历、传说、诗、词、对联、谜语、歌曲、图片等资料,时间为一周。
2、各组安排一位责任心强的同学为组长,负责招集本组成员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讨论研究,设计展示方案,并确定各组主持人。
3、活动前,各组将资料袋和设计方案交给老师审核,对材料和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4、活动工具的准备。
活动安排: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二课时
活动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活动导入:
今年的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它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总是把它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人对月抒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绝唱。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吧!
二、活动成果展示:
1、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